1998年,矢志成为一名教师的孟建树跳槽到一家中学时,遇到了档案问题——万般无奈,他试着给时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的陈开枝写信。经过陈主席的协调,原单位同意他交付5000元违约金方能调出档案,但月收入只有500多元的孟建树仍拿不出这笔钱,陈开枝就让秘书拿着自己的存折取了5000元借给他。此后,孟屡次要求见面还钱,但都被告知:见面可以,还钱不用。时隔经年,孟终向媒体记者求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孟建树借钱还钱,当属本分,但多年来执着还钱,表明他持有如此情怀。“若不归还这笔钱,我将一生难安”——表白发自肺腑,但仍有些许顾虑,毕竟陈开枝不是平常人,否则他大可以在更早时间求助媒体——为避“作秀”嫌疑,孟建树一直等到陈开枝退休方才向媒体公开夙愿。无论他能否一了心结,借助媒体对公众的诉说,也一定能稍缓他积蓄已久的感激之情。从孟建树的作为上,可以读到一种节制却又坚定持续的感恩。
在南粤乃至全中国都赫赫有名的陈开枝先生,如果没有孟建树的屡次提醒,可能早已不记得还有过借钱一事——或者当初借出这笔钱他就根本没有打算收回。并不是说陈开枝本身多么富有大方,对于一名负有使命感的领导干部来说,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他会认为那是自己应有的责任;也许,他可能还有些内疚,有些工作没有做到位,事情给人家办得并不圆满;抑或他希望孟建树不要将钱还给自己,可以去帮助更多更需要帮助的人……无论哪种猜测,都可能是陈开枝婉拒孟建树还钱的原因,谜底尚未揭开,而能肯定的是,一位退休之后仍让人铭记不忘的领导是位好领导。
更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段佳话。这段佳话不是单纯汝施我受的民间慈善,本质上折射出了普通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朴素信任与真挚感激,也体现出了领导干部对民生疾苦的风雨关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段佳话里,得到帮助的孟建树虽然一直想还钱,但在其后陈开枝在职的时间里,并没有因为他的“青睐”顺势而上,宣扬与领导的“私人情感”,拓展个人发展空间;而陈开枝更没有藉此“善行”博取清誉——与官场中种种政治投机的伎俩手段相比,孟与陈的这段过往显得云淡风轻 。
有人曾经说:世界上幸福的事是默默行善,然后偶然被发现。我们不妨将孟建树感恩的善意寻觅当作一次幸福发现的分享,更还要祝愿现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的陈开枝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