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务
艺术家简介
杜炜
一九四一年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佛山科技学院中国画教授。
一九七三年作品《智捕大鲟鱼》入围全国中国连环画展,一九八二年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九八四年作品《长青》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九八九年作品《雨潇潇》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大家谈
《武陵源焦墨图卷集》不仅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留下了真实而又珍贵的写照,同时也为焦墨画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范本。
■山水画家 刘应雄
这些山、石、树、水还会随风、雨、云、雾以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给杜炜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杜炜的创作设置了重重困难,杜炜在这里走得好艰辛,也走得好寂寞。
■丁杏子
人对一处风景或一个地方的人文思想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就一辈子忘不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魂牵梦萦,成为心灵上永远的一种牵挂,始终不渝。杜炜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痴情人,他与武陵源的相遇,变成了终生的思念。几十年来,他对武陵源一直魂牵梦萦。而后用十多年时间创作完成了50多米长、0.68米高的《武陵源焦墨图卷》,为武陵源立此存照。
问此情何时起。1966年,杜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州美院,按规定留校参加两年文化大革命后,于1968年分配到我省益阳市资江瓷厂,后调入省工艺美大任教。1988年开始他带学生去武陵源写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教学期间,他曾几十次带学生去武陵源,武陵源方圆369平方公里的景区他都跑遍。每次去都有一种难奈的激动,每次都带回几百张速写又几多思念,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愫。二十世纪末,杜先生调回广东老家佛山大学工作,但此时他对武陵源牵挂为最,他决心用焦墨长卷描绘武陵源,画出它的神奇秀美,雄伟与高贵,画出自己心中的圣山。
为创作《武陵源焦墨图卷》,杜炜先生历时十多年,连续画了三稿,实际长度超过百多米,今天与我们见面的50米长卷即是优中选萃、反复锤炼而成的精品。为创作此图,杜先生闭门谢客,废寝忘食,本不挺拔的身躯也变得更加佝偻了。不过《武陵源焦墨图卷集》却是更加灿烂,它亦是我们所见到的武陵源风景画的最权威作品之一。这件作品的问世,丰富了武陵源思想内容,扩大了武陵源宣传影响,提升了武陵源文化价值。
《图卷》分“奇峰叠翠”,“寒山雪韵”,“高峡烟波”三部分。
首先是“奇峰叠翠”,它是《图卷》中最重要的部分,充分展示了武陵源山峻、水秀、峰奇、洞幽、峡深、林茂,原始的主要景观。杜炜先生把如鞭、如柱、如塔;似人、似兽、似禽的峰林石山随意调来笔底,统一在画幅中。他既注重它们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又按绘画艺术的旋律进行了组织。在这种旋律里我们能听到三亿八千万年前的碧海涛声,“燕山运动”的壮烈悲歌和层岩叠翠,溪水潺潺的天赖之音。
如果说“奇峰叠翠”是图卷的主要部分,集中表现武陵源奇峰叠翠神韵的话,那么“寒山雪韵”则完全是作者出于抒情的目的,描绘了武陵源的冰清玉洁与神圣。表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不可思议,彰显武陵源这块原始的低碳环境的高贵。
《图卷》虽都是焦墨画法,但在这一部分,杜炜先生的运笔、用墨有着明显的变化。为了表现雪景中的山石草木时隐时现和晶莹剔透的冰雪效果,其贯用的长线条明显缩短,并伴有颤抖状,皴擦的灰调子也明显增加,焦而不枯、焦而且润。这是天下最美的雪,中国最美的山,杜炜先生最得意的笔墨共同图谋的绝版雪景。
如果说“奇峰叠翠”是主要部分,“寒山雪韵”是作者的抒情所在,那么第三部分“高峡烟波”就是作者特别强调的一笔。“高峡烟波”描绘的是宝峰湖的风光,这个拦峡筑坝而成的人工湖,湖水依山势呈长形,约9平方公里水面,水深70多米,水面如镜,群峰倒映,荡舟湖上,心旷神怡。为什么会强调这一笔,是因为它是武陵源景区唯一的湖,正是有了它,才使得武陵源风景完美无缺,这也刚好应证了当初在此建湖的意旨。正是杜炜先生的这一笔,使得《图卷》也完美无缺。《图卷》长而且精,长而且全,长而且不拖沓。《图卷》构图缜密,造型真实,笔墨遒劲,史诗般的意味蕴含作者无限深情,三个部分互相映衬,不可或缺。
要把武陵源那种特有的孤立如柱的石峰画好,画出韵味,很多画家都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难能更可图大功!杜炜先生为武陵源传神写照,创作成功50米的长卷《武陵源焦墨图卷集》,功不可灭。此情可问天,一个广东籍画家缘何对异乡山水倾注如此大的心血,几乎是身家性命。除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对武陵源情有独钟外,难道就没有其它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