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股加薪潮正风起云涌,但部分外企已通过增加工作强度,化加薪于无形,而卑微的工人们依然钱途、前途两茫茫。(《国际先驱导报》6月21日)
以跳楼、罢工等激烈方式驱动的珠三角加薪潮,每一分的加薪幅度都浸润着血与泪,而这本是劳动者为保生存、求发展的本分权利,也本应是他们所服务的企业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主动的加薪久候不至,被动的加薪潮看似突然,其实早已在内外应力的作用下孕育着必然。可惜的是,利令智昏的部分外企似乎仍看不清形势,试图通过增加工作强度,化加薪于无形。这种短视的行为再次验证了资本的贪婪与无信,也将再次累积矛盾与冲突,侥幸的苟且想法在必然的规律大潮面前其实十分危险。
要过上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据专家介绍:在深圳,以每月食品消费约613元、恩格尔系数为0.5、赡养系数1.87来计算,每人每月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应为2293.7元;另一份来自世界银行的普查报告,按照更低标准计算出的数据则是:考虑每人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及养育孩子的需要,在中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费用是每人每月1684元。可以看到,自诩不是血汗工厂的富士康们,加薪之前连低标准都无法保证,加薪之后仍大多不能触及标准线。
数据清楚地说明了,工人们的加薪要求是合理与必须的底线需求。可是,顽劣与狡诈的部分外企表面上应承了工人们的要求,转身却又玩起了“朝三暮四”的游戏:有的企业最低工资只涨了19%,任务量却涨了50%——以劳动单位价格计,这不是加薪,而是减薪。
增加劳动强度是能起到与延长劳动时间一样效果的获取超额利润的资方游戏。超过人体生理、心理限度的劳动强度,要么逼得工人们重蹈富士康连续跳楼案的覆辙,要么实际上将加薪变成了一根看得见吃不着的胡萝卜。
实际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最丰厚的利润矿源在于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并不是低廉的劳动成本。低廉的劳动成本固然也能带来超额利润,但也维持与维护着低级的生产——对所谓“人口红利”的过度依赖会养成企业慵懒症。
显然,支持停留在低级生产阶段的企业与将工人们陷于有生产没生活的窘况境地,都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与目标。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才能避免堕入不义、不信、不法的深渊,才能看得见共赢共利的前途。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