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张中国流行音乐唱片《毛毛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共诞生《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等8000余首流行歌曲,几乎平均每天一首,其产量如此巨大,以至抗战期间,日寇把不少歌曲唱片的铜质母版运往日本,熔铸成子弹。
1958年,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音乐剧《花鼓歌》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并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的入围。2002年,《花鼓歌》再度登上百老汇舞台,被誉为当年十大最优秀的音乐剧之一。
从《毛毛雨》到《花鼓歌》,从大上海到百老汇,都与湘潭笔架山下菱角村的一户黎氏人家密切相关。当年齐白石在湘潭时,经常来这里探访这家的主人黎松安,给他们家做木匠活。黎松安的八个儿子,个个大有出息,人称“黎氏八骏”。 其中,《毛毛雨》的作者,是人称中国流行音乐教父的老二黎锦晖。他创办的“明月社”,是中国最早打造歌舞明星和作曲家的摇篮。周璇、聂耳都出自其门下,而歌曲《夜来香》的作者,就是黎家老三黎锦光。音乐剧《花鼓歌》,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作者是至今唯一健在的老八黎锦扬,以英文写作打入西方文坛的美籍华人作家的先行者。
2007年,由黎锦扬倡议,美国明月歌舞剧社在洛杉矶圣玛丽洛市成立,并开始在侨界招生歌舞剧演员。此举旨在向80年前的上海明月社致敬,近百年的黎氏文艺传统,得以延续。
2010年 4月26日,“记忆”邀请湘潭中路铺菱角小学的学生们,站在“黎氏八骏”故居门口唱黎锦晖创作的儿歌“小兔子乖乖”。孩子们身后的土墙上是“黎氏八骏”一家的黑白照片。斯人已逝,惟有歌声回荡在春天的原野。
黎锦晖(1891-1967):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文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困守新加坡,卖歌赚取回国路费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晖被迫率领明月社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空前成功,但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不得不困守新加坡。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他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给上海各书局出版。因为手边没有任何资料,黎锦晖调动所学所知,无论古今中外各家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都拿来为他所用。没想到此举不但有钱回国,更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音乐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从此成为中国流行歌曲界难以逾越的高峰。1932年,《大晚报》举办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晖所写。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
黎锦扬(1915-):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成名作《花鼓歌》是继林语堂的《唐人街家庭》之后的第二部华裔小说,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被大哥送去美国,小说差点没戏了
黎锦扬是家里的老小,1941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被聘到云南边境为一位少数民族土司的姨太太当英文翻译。日寇快要打到云南时,他逃到了重庆。大哥黎锦熙当掉了黎锦扬的破吉它和土司送的两套新西服,将他送上去美国的邮船。1947年,他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剧作系毕业,在旧金山华埠打工,晚上就住在一家菲律宾夜总会楼上。他每天利用餐馆下午茶时间,把见闻记录下来,为完成《花鼓歌》这部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小说写完后,他的一位女经纪人为其推销却四处碰壁,好在一家出版社最终出版了此书,没想到不久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排行榜”,卖遍了全美国。不久,就连南非的书店里都能买到《花鼓歌》。事后黎锦扬才知道,出版社审稿的第一关是要经 “看家”(专门负责看稿的“家”)的筛选才能交给出版社。他的《花鼓歌》的“看家”是一位高龄82岁久卧病榻的老者,他一拿到手稿就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幸的是,书稿一口气看完了,人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拼着老力气,在稿子评语处写下了两个字“读它”。
喝醉酒的决定,引来《音乐之声》的作者改编《花鼓歌》
有一天,经纪人从纽约打来电话,说有一个独立电影制片商出五万美元买断电影版权;另一个是百老汇的剧作家兼制作人约瑟夫·菲尔兹出三千美元买剧本改编权。黎锦扬决定接受五万美元,甚至买了啤酒来庆祝,没想到多喝了几杯竟醉了。第二天酒醒后,经纪人打来电话祝贺他做了个正确的选择,说自己已经和约瑟夫·菲尔兹签了约。原来黎锦扬迷糊中竟然答应了与菲尔兹签约。 这桩稀里糊涂决定下来的版权交易,改变了黎锦扬的一生。
出身演艺世家的菲尔兹是编剧高手,他立刻与百老汇“梦幻组合”罗杰斯与小哈姆斯坦联手(两人曾合作推出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天上人间》、《国王与我》等),将《花鼓歌》改编成了同名音乐剧。1958年,此剧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连续上演六百场,洛杉矶市甚至宣布庆祝“花鼓歌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1961年,《花鼓歌》搬上了大银幕受到热烈的欢迎,电影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彩色摄影和最佳音乐等五项奥斯卡的入围。 2002年,经过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首席华裔编剧黄哲伦的策划修订,《花鼓歌》再度登上百老汇舞台,被誉为2002年十大最优秀的音乐剧之一。
■文/刘玉锋 图/周克臣 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