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证实,21日清晨,又一名富士康员工坠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10起跳楼事件。(本报今日A10版)
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一跃而逝。震惊和痛心之余,笔者甚至产生一丝恐惧的感觉:接二连三的跳楼惨案、各类媒体的跟踪报道、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是否已经在富士康员工中发酵出了一个催生恶意导向的磁场?这样的想法让人寒意穿胸,倘若果真如此,则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弱化乃至驱散日益浓烈的跳楼紧张氛围,以防止可能出现愈发不可收拾的自杀“传染”。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此前校园血案频发时,就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当一种现象成为热点并被反复强化时,极易在社会上产生效仿心理。有论者认为,媒体应体现责任担当,避免客观上助推事态恶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全社会已形成了这样的默契:一方面将校园安全上升到国家高度,全力以赴,标本兼治;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体现了足够的审慎与节制。总结一点就是,在这种敏感的特殊时刻,社会最理性的选择是“多做少说”。
富士康跳楼悲剧间存在传染的苗头或趋势,这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是从十连跳发生的时间分析,暗合了事件恶化传染的一般规律;二是从个别员工的异常表现来看,公司的关爱热线已接到多起“跳楼能给多少赔偿”的咨询电话,这说明极个别员工已存在效仿心理,一旦外界加重影响与刺激,悲剧很可能转念之间成为现实。
富士康的潜在危险还在于,员工绝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属于心理稳定性较差的群体,极易受外界环境、社会舆论的影响。前几天,浙江台州三名不满20岁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感觉“好累,活着没意思”而相约自杀,就是这类群体心理脆弱的极端体现。
其实,从年初的第一跳开始,富士康从未中断自身的反思,还相继采取了热线关爱、专家咨询,举办联谊会、设立发泄室等一系列补救措施。另外,在社会各界鞭策与监督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介入,四月份深圳市总工会已经前往调查,而就在第十跳发生之前,由深圳市副市长带队的联合调查组进驻富士康。这就是“多做”,是终结富士康悲剧的根本。
对于悲剧发生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深入披露、深刻反省,但在目前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舆论则要节制、审慎,也就是要“少说”。尤其是对于一些诸如跳楼青年的悲情渲染、周围同事的强烈震撼、血汗工厂的非人压榨等情节与细节,不宜作太多呈现,否则会在无形中生成和传播一种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氛围,很有可能成为压垮脆弱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