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著名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讲学,提到“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近来在年轻人中流行,认为这表明了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如今对权钱的膜拜。现场有90后女生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点也不要紧。”“如果我嫁给有钱人‘黄世仁’,可以拿他的钱捐给慈善事业,帮助有需要的人。”(《长江日报》10月15日)
如今,愿嫁勤劳朴实但一穷二白的“大春”,还是富甲一方却欺男霸女的“黄世仁”,没谁能强管硬逼,但若想拿这点喜儿当初以命相拼也求之不得的自由去换取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可能也是一厢情愿,再若将自己一念之私打扮成“舍身取义”的慷慨义举,则更会让人忍俊不禁。某年港姐选拔赛上,一位小姐应对主持人的提问时说,她愿意嫁给希特勒,因为如果自己选择了他就不会有二战!这个急中生智的回答赢得满堂喝彩,可是若有女性评委事后仔细想想,一定会后悔自己当时给了高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女人是祸水”的逻辑也可以成立,所有男人犯下的罪行最起码有一大半都可以推说是老婆不好,大概男性贪官们才欢迎这样的逻辑。
当然,90后女生们愿嫁“黄世仁”不是没有条件的,外表不潇洒、不很风雅的黄世仁,她们可能也瞧不上;至于外表潇洒、很风雅的黄世仁瞧不瞧得上她们则另当别谈,现代白毛女倒追黄世仁早已不是奇观。而问题是,“家庭环境优越”就能造就一个潇洒风雅的黄世仁么?现实告诉我们,可能更容易造就酗酒飙车的肇事男。
实际上,90后女生不是“白毛女”,她们愿嫁的也不是文学作品里的那个“黄世仁”。作为文学典型的“白毛女”与“黄世仁”有特定的历史、道德与意识形态上的符号意义,而经过90后女生观念改造过的“黄世仁”已经脱落了诸如粗鄙、为富不仁之类的符号象征,真有那样的“黄世仁”,也难说旧时的喜儿就不会妥协,将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变成一场庸俗拉杂的乡村爱情故事。
因此,90后女生愿嫁“黄世仁”,只不过说明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困境中,工具理性那么容易战胜价值理性,她们的次优选择仍不舍浪漫,让人难免感叹,不忍苛责。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