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人数、时间跨度,这些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数据而已。如今的全运会,风光的表面背后,却是更多的尴尬。
首先是公众的审美疲劳。我们为什么总在说起“后奥运时代”这个名词?那是因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大型综合赛会对人们来说 ,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东西。全运会无论是明星效应还是竞技水平,都无法复制奥运会的盛况,许多比赛遭受冷遇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即便是“比奥运还激烈”的项目,也不免引起人们的质疑:除了水平高,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在作怪,比如“做工作”、“金牌内定”?实际上,对于各地方队而言 ,全运会由于涉及到诸多利益,它甚至比奥运会还重要。奥运会金牌之所以记为双倍的全运会金牌,体育总局就是为了避免地方队出于保证全运会而在选送奥运选手上有所保留。
奥运会后,我们还需不需要全运会?或者说,需要怎样的全运会?人们已经开始思考,体育总局也在思考。“瘦身”或许能让全运会比现在健康。从市场角度而言,观赏性低的项目可以削减;从人才储备角度而言,潜优势项目应该扶持;从全民健身角度而言,非奥项目应有一席之地。
这就好比一个人体重超标,也不仅仅是减肥那么简单,他可能需要减掉10公斤脂肪,同时还得增加若干重量的肌肉。“瘦身”的真正意义在于“塑身”,这需要科学的研究与分析,甚至可以搞个听证会,让老百姓自己评道。
■陈普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