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踏上这片土地,心底总涌起一股说不清楚的情感。养育了无数生灵的家园,早已沉积在厚厚的粘土之中。或许在地下某个幽黑的墓穴里,埋葬着与我有共同基因的某位祖先。
我永远弄不清我的祖先,正如我无法从家谱中去回溯过去一样。当我站立在六千年前的城头上仰望苍穹,心中茫然一片。惟有俯下身来,发掘每一寸土地,检视每一块陶片,才能将历史的碎片慢慢拼合,复原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形成时空的坐标。尽管它还不那么完善,却已足够让我备感荣光:它如此强力地孕育并辐射过人类农耕文明的光芒。
屈原曾问天,我却要问地。当考古作为一种人生的情感目标而不仅仅是一项谋生的职业,我才发现它原来负有的重任,是要创造生命不朽的传奇。郭伟民
郭伟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0年6月获湘潭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先后参与或主持发掘了沅陵五强溪库区楚墓与楚城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澧县鸡叫城遗址等,其中二个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田野考古优秀工地奖”。
◆本期主讲/郭伟民 采访整理/肖欣 摄影/田超
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最早的古稻田 最早的农业灌溉系统
这里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
世界三大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是百多年来的热门课题。玉米最早破解,起源于美洲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小麦近几年也基本弄清楚,源于西亚黎凡特地区一个小山谷。揭开这个秘密的,是国际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奥佛先生,他在那里工作了近30年,这个发现使他享誉全球。他现在特别想要弄清楚的,就是水稻的起源。
奥佛和助手们在中国考察了不少地方,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湖南。因为玉蟾岩发现了目前全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澧阳平原上发现了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鸡叫城四大稻作遗址,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最早的水稻田、最早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都在这里。这些遗址和考古成果,无论从年代还是文化谱系上都非常清晰、连续,是目前解开世界稻作起源之谜的最清晰图谱之一。
奥佛从1997年开始,就与湖南开展了在玉蟾岩、澧阳平原的一系列联合考古。现在,包括他在内的国际主流与权威专家们都认为,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探讨了100多年的水稻起源之谜,已基本破解。
向东、向南……越过太平洋、印度洋……
八大路线强力传播稻作文化
为什么说澧阳平原还是世界水稻向外传播的中心呢?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水稻田、稻作农业灌溉系统都在这里,其他地区都比它晚,这里自然成为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和播散地。另外还有两大旁证。
一是白陶。湖南玉蟾岩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片。陶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具,也是考古学上的绝佳证据。目前考古发现,从长江中游一直到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福建沿海和台湾,有一条清晰的白陶传播路线。这种白陶正是经由澧阳平原汤家岗等一批遗存向四面八方强力辐射,形成极富特色的中国史前白陶文化传播圈。
另一个线索是语言。欧美学术界新兴的热门理论“农作/语言扩散假说”认为,当代不同语系的分布是与农业的扩散和农作者的迁徙相关的。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农业文化传播研究的权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Peter Bellwood教授。他发现,稻作农业由长江流域向东南沿海的传播,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并最终促使原南岛语族在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向太平洋岛屿迁徙。
我们根据澧阳平原多年的考古研究及一些权威专家发表的论文及地图制作了一幅水稻传播路线图,大致说明了澧阳平原水稻传播的八大路线。
水之北,澧之阳,屈原笔下的美丽身影
古人说它胜过桃花源
阴和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之南与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我国带有“阴”或“阳”的地名,都体现了地理方位,比如“衡阳”,就是在衡山之南。
澧水是湖南的第四大河,在《水经》里就有记载。澧阳平原在澧水之北,由澧水及其支流涔水、澹水冲积而成,包括今天常德澧县大部分和临澧县一部分,还有石门县和津市的少部分地区。
在古典诗词中,我们能找到澧阳平原的美丽身影,如屈原的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唐代诗人李群玉的家乡就在澧阳平原的涔阳镇,在《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中,他写下“依微水戍闻疏鼓,掩映河桥见酒旗。”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明代有三位姓袁的兄弟,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公安派”的核心人物。他们住在湖北公安,离澧阳平原不远,特别喜欢到这里游玩,认为这里胜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大哥袁宗道很想隐居到这里,弟弟袁宏道死后,就葬在离今天澧县不远的白鹤山。最小的袁中道还写过一篇3000多字的《澧游记》,留下了1610年春季澧阳平原的历史画卷。他还把自己最钟爱的女儿,嫁到了涔水边上。
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1个遗址
曾是湖南的中心,古城人口密度与现在差不多
我的家乡在常德汉寿的一个小村庄,距澧阳平原也不远。小时候皮影戏很流行,戏中大多是历史人物,我很喜欢,常常窜到各个乡村,一遍又一遍地看,乐此不疲。中学时代我最喜欢历史,几乎整本书都能背下来。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2年参加了澧县城头山遗址发掘。我第一次发现,这片土地有太多秘密值得我花一辈子去探究。同时,向大众解读澧阳平原的源远流长也是考古工作者的一种使命。因为这片土地是今天常德、今天湖南的一部前传,它的神奇与辉煌,足以令每一个常德人、每一个湖南人为之骄傲与自豪。
澧阳平原大约有630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已有566个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的遗址,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0.9个,这个密度是很罕见的。绵延30多公里的数千座九里——八根楚墓群,更是无法一一统计,很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要大。
这里是湖南目前最密集、文化序列最清楚的遗址古迹群落。距今约40万到50万年,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湖南目前最早的旧石器遗址津市虎爪山就在这里。这里发现的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的燕儿洞等一系列史前遗址清晰表明,在绵延不绝的近两万年的时间里,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建起的古城里,居民的人口密度就与现在差不多了,是当时湖湘大地上最繁华与辉煌的中心,等于是今天的省会长沙。
湖南的“两河流域” 稻作文明的摇篮 没有终点的考古之旅
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正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越来越密集、重大的考古发现,使澧阳平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正准备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2009年,澧阳平原史前遗址都进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期、第三期,我们将集中5年的时间来重点发掘鸡叫城遗址。
5年时间实在是太短了。闻名世界的庞贝古城,全世界几代考古学家挖了130多年,还只揭开它的三分之一。一座城头山就可以挖上100年,何况大一倍的鸡叫城,更不用说偌大一个澧阳平原。要揭开它的所有谜底,是一趟没有终点的考古之旅。
河流孕育了人类的古老文明。尼罗河边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文明……可以说,澧阳平原就是湖南的“两河流域”,是稻作文明的摇篮。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一定还会有更多震惊中国甚至世界的发现。湖南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奋斗了将近60年,最早的发掘者们已经垂垂老矣。我们这一代也将在那片旷野的风中慢慢老去,等待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跟进。这是我们的命运,更是我们的光荣。
◆相关链接
澧阳平原四大稻作遗址
1988年,在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环壕围墙聚落遗址彭头山,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9000年。
1996年,在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壕沟与土围聚落遗址八十垱,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近万粒炭化水稻,出土时甚至新鲜如初,还可以看见近1厘米长的芒。
1997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稻田里甚至还有田螺壳,看得到稻兜,和今天的稻田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2007年,在比城头山还大一倍、距今约4000多年的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炭化谷糠,和非常好的灌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