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杨学松
“老师来上课啦,佳佳快去准备。”8月21日,中方县芙蓉学校的送教上门行动没有因暑期而搁置,校长杨再成和老师肖晶雪来到长远村的残障儿童佳佳家中进行回访。刚下车,肖晶雪便呼喊起住在山脚下的佳佳,这是她们约定的见面“仪式”。
“孩子怕生,刚送教时非常不配合,还会捡石子砸我们,老师们便形成了提前打招呼的习惯。”肖晶雪介绍。这天,迎接她的是佳佳期盼的笑脸和发音不标准却充满真诚的“老师好”,厨房的餐桌前也早早摆好了听课用的小板凳。
“远看山有色,近听鸟无声。”一张贴有“送教上门”的小黑板立于桌前,12岁的佳佳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复述着古诗,每读出一句,肖晶雪便立即送上“你真棒、又进步了”的夸赞和鼓励。
“认字读书,跳舞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扫地、择菜,做做家务。佳佳的点滴进步都来之不易。”佳佳妈妈抹去眼角的泪珠,向记者介绍道,孩子智力残疾一级,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同龄孩子一般入校接受教育,多亏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门”圆了孩子的“上学梦”。佳佳妈妈也向送教老师请教了不少教育方法,在爱与陪伴的浇灌下,佳佳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给特殊孩子送教考验着我们普校老师,看似简单的沟通也藏着深深的技巧。”肖晶雪说,为了找对教育方向,她上网学习如何设计教案,在专业网站上了解特殊孩子的心理特征……“送教上门,送的不只是爱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中方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为了确保这些因病、因残无法上学的儿童少年上好学、好上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近年来,中方县教育局积极组织爱心老师开展送教上门。”中方县教育局局长杨万年告诉记者,目前全县32个学校共有139名老师免费为98名残障儿童送教上门,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送教方案,每周至少送教一次,每次两个课时,生活自理、文化艺体等课程门门俱到。该县教育局还会组织专门的团队定期开展考核和指导,不断提升老师们的送教水平。
记者通过《中方县送教上门花名册》了解到,这98名残障儿童中大部分为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
“送教难度很大,他们大都听不懂你说的话。”桐木学校校长蔡辉坦言,该校负责送教的少年小邓,父母均为精神残疾。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殊,“每次送教前先打电话给大松坡村村委会主任,再由村委会派人将孩子带至村委会的图书室。”负责送教的老师蒋志军告诉记者,每周一或周三上午,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图书室便成为小邓一人的专属学习乐园。
现在的小邓爱上了画画,也喜欢哼唱几句。蒋志军说,虽然没办法让小邓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老师们想尽办法通过丰富的艺体活动,让小邓收获快乐、感知关爱。
“当他能完整读出一句诗的时候,说不出的幸福感顿时融化了心酸与劳累。”炉亭坳中学的送教老师舒星星如是说。她负责送教的小潘患有自闭症,专注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强,认一个字至少要一个星期。更特殊的是,小潘虽然户口和学籍在中方县,但长期跟随父母生活在广东省,因当地特殊教育学校费用贵、离工作地远,他们并未送孩子入学。
“每周四晚上9点半和他妈妈视频通话一个小时左右,由妈妈辅导孩子共同授课。”视频送教,为小潘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小花上涂上喜欢的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水中花开》是小潘最喜欢的剪纸课,练习2个月后他已经能够自己剪出漂亮的花瓣了。由于孩子专注力不够,舒星星授课尽量选择他感兴趣的内容,“在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同时能够加强他的感统训练。”
说到有关自闭症孩子的专业词汇,舒星星向记者一一解释。“平常和小潘妈妈交流得比较多,在送教前查找了不少自闭症儿童的资料,学习游戏疗法、感统训练等专业疗法。”舒星星说,尽管备课到深夜,但只要能让孩子的父母看到希望,就值了。如今小潘妈妈信心倍增,舒星星也由衷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