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扬烁
通讯员 肖付军
7月9日上午,在新田县枧头镇彭梓城村,7岁的彭征(化名)坐在村里新建的留守儿童之家,和七八名留守孩子一起诵读诗文,节奏欢快、鲜明的读书声给宁静的乡村注入新鲜的活力,不少路过的村民抬头张望。
这所留守儿童之家是由坐落在村口的彭梓城村教学点改建而成。2年前,这栋老旧的教学点被村民戏称为“远看是祠堂,近看是学校”。以往,下了课的彭征,只能帮着爷爷奶奶做些农活。而如今,随着教学点华丽转身为留守儿童之家,不少像彭征一样的孩子放学后有了去处。
今年3月,新田县启动了推进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工程,停办74个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农村教学点,按标准对保留的30个教学点进行优化提质改造,并配齐优秀师资,完善设施设备。同时,根据情况将停办的教学点改建成公办幼儿园和留守儿童之家,给近400名孩子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场所。
家住豪山村的刘海(化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母亲去世,父亲在广东务工,刘海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家人靠2亩田和父亲的务工收入维持生活,对于刘海来说,最大的心愿便是好好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
可家庭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刘海的身上,农忙时,爷爷奶奶把相对轻松的农活交给了刘海:喂养家中的耕牛,做些家务事。
“跟着我们做农活时总是闷闷不乐,放牛时还会和牛说话。”刘海爷爷坦言,孩子内向少语,自己也急在心里。
今年6月上旬,豪山村教学点被改造成留守儿童之家,接收了刘海和其他6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开始,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刘高平就注意到了刘海,“刘海很聪明,但她每次都是等其他孩子走了才敢来问我功课。”刘高平深知,让刘海走出封闭的心灵是首要任务。于是,刘高平鼓励刘海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朗读组长,每天带领其他孩子读课文,背诗词。腼腆的刘海跨出第一步后,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刘高平的指导下,刘海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还学会了绘画和唱歌。看到洋溢着活力的刘海,爷爷深感欣慰。
“我的数学成绩很好,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数学家!”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刘海咧嘴笑了。
在豪山村的留守儿童之家,琅琅书声传递在乡村田野间。目前,豪山村留守儿童之家已接纳了10余名留守儿童,孩子们放学后有了学习和玩乐的场所,贫困不再是孩子们追求梦想的绊脚石。
刘高平告诉记者,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村委会聘请本村及附近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老师,利用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对本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学习辅导、体艺活动等,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新田县通过推进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工程,新增留守儿童之家27个;改建幼儿园14所。”新田县教育局局长刘高庆告诉记者,下一步,新田县教育局将继续推进乡村老旧教学点的提质改造工程,预计今年下学期所有的农村教学点及小规模学校均可达到办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