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湖区:“子校”蝶变的密码

    郴州市十八完小新貌

    本报记者 王燕 通讯员 廖仁东 黄建锋

    “子第学校”(以下简称“子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2002 年4月,国家6部委联合下发了文件,遍布全国各地的“子校”开始逐步并入地方教育体系序列。

    “从2003年开始,郴州市北湖区政府陆续将该区范围内12所‘子校’采取资源整合与独立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启新一轮子校建设热潮,经过10多年的奋战,绘就了郴州市十一完小、十六完小、十八完小、十九完小和十八中5所标准化人民满意的学校”。北湖区教育局局长黄进兴介绍,北湖区委、区政府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教育资金优先投入、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队伍优先补充,主动破解“子校”的四个薄弱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办学规模小、周边环境差,教师力量不强),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经历15年,北湖区将原本难以为继的12所“子校”,蝶变成如今一所所令人向往的好学校。人们不免好奇:北湖区“子校”蝶变的密码是什么?

    源泉:改善条件,扩大规模

    在郴州南岭大道附近的一条小巷尽头,传来阵阵读书声。住在附近的一名老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始建于1977年的郴州市通用机械厂子弟学校。在“子校”时期,该校和其他子校一样,生源多是以本企业职工的子女为主。如今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郴州市第十八完小。

    2008年5月,该校收归北湖区政府接管后,将原占地面积仅1067平方米的一所没有操场、没有厕所、没有院墙、没有校门的学校,变成了建筑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设计50个教学班的极具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式校园。

    2004年由北湖区政府接管的郴州市第十九完小,原是东风职工子弟学校,建于1977年,由原郴州柴油机厂、原郴州自来水公司等7个单位联合办学。最初,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学设备落后,如今教学楼、综合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随处可见;最初,老师分别来自7个单位,如今就只有一种声音——“我们来自十九完小”;最初,学校的学生还需要老师上门劝说来上学,一个班也才40人,如今这里是“一位难求”。

    与这两所“子校”一样,其他三所“子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据统计,2003年至今,北湖区政府共投入3.6亿元用于改善“子校”的办学条件和扩大规模。

    动力:充实队伍,调优结构

    造成“子校”萧条的原因,除了办学条件差外,还在于师资力量不强。针对“子校”教师现状,北湖区采取招聘、引进、调派等措施,调优教师结构。

    黄进兴表示,“北湖区教育局按照‘校长强学校强、教师强教育强’的选人用人观,为‘子校’量身制定教师招聘、补充计划,充分考虑学历、资质、专业等方面因素,着眼优化教师布局结构,选调优秀管理者、教师充实到‘子校’,让‘子校’成为人民期盼的香饽饽。”

    郴州市第十八中学(原郴汽集团子弟学校)党支部书记李林春说:“由于该校教师长期沿袭下来的办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质量较难有起色。”近年来,在教师结构进行优化后,该校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自我变革:出台优秀教师评选细则、教师业绩奖励制度……在郴州市北湖区教育的大舞台上,该校的亮相也次次出新、屡屡突破。

    人称“拼命三郎”的欧小华,被北湖区教育局选调到郴州市第十八完小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将“言行立范,礼乐润质”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中。基于此,学校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口,走在了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的路上。

    蝶变的‘子校’个个香,市十一完小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市十六完小是郴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这些学校的教师更是了不得。这些年,5所“子校”培养了特级教师1人,副高以上教师100余人;学校的育人质量也是步步高,跻身全区的第一方阵有4所,个别学校跻身全市前列。

    推力:提升身份认同感

    “让孩子享有平等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这是郴州市第十九完小教师们斩钉截铁的誓言:上课前,力求把课备得更加精细,打造高效课堂,下课后,为学生解惑释疑;节假日,为贫困学生送去温暖。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源于老师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市十九完小党支部书记王珏琳介绍,市十九完小是她的母校,1990年她毅然回到母校担任语文老师。回忆往昔,王珏琳说,“子校”的老师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但在学校划归政府接管前,他们却从来不是教师队伍里的正规军。王珏琳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有教师资格证,但没编制。公办或民办教师都是个身份,‘子校’教师在夹缝中没身份,没有被认同感。”

    随着“子校”变成“市”字头,老师们也随之变成了“正规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书育人中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焦点
   第05版:成长
   第06版:教研
   第07版:论坛
   第08版:纵横
   第09版:关注
   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1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2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3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4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5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6版:风采
北湖区:“子校”蝶变的密码
苏仙区:让农村学校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