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编者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019年9月10日,是第35个教师节。在三湘大地上,广大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驻守”在三尺教台上。一声“老师”,承载起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骄傲,也让很多人坚守着这份信仰。在闭塞的深山里,在繁华的城市里,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他们执着的身影。他们用热血和芳华培养了一批批青春学子,用奉献和敬业书写了一页页动人华章。

    本报今起相继推出全国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道,感受他们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师风。

    拖着病体上讲台

    人物:陈腊梅

    学校:新化县琅塘镇中心学校

    1987年7月14日,新化师范毕业生分配前夕,新化教育局来了一位文静的小姑娘。她拿着新化师范签署的留城任教推荐表,怀抱着一大叠在学校获得的荣誉证书,但她的选择却让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很是惊讶:“家乡的母校很需要我,就让我回乡下教书吧!”

    这位出身贫困家庭,在父母、乡邻艳羡的眼光中走出大山,却又在他们惊讶的疑问中返回大山的小姑娘——陈腊梅,成了新化县边远山区琅塘镇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1993年,陈腊梅因为儿子的预产期延后,又加之产后休息不够,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导致胰腺脓肿。在湘雅医院接连进行了两次大型手术,到鬼门关前游走了一遭,医生嘱咐她好好休息。可新学期一开始,她硬是顶住家人和学校领导的劝阻,挂着引流袋重返了病中仍魂牵梦萦的讲台。

    胰腺切除后,陈腊梅从此与糖尿病“结缘”,每天与打针吃药为伴。高额的手术费和医药费让原本清贫的家庭负债累累,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之大,非常人可以承受。但面对学生,她总是笑容满面,站上讲台,她依然神采飞扬。

    1997年,每年一次的病态分析复查中,她被湘雅医院教授韩素云告知:“血糖太高,临近铜症酸中毒,必须立即住院,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韩教授,我带的是毕业班,正值最后冲刺阶段,请您多开些药,我暑假再来住院,行吗?”经不住陈腊梅的一再请求,一向从医严谨的韩教授也被打动:“我从医这么多年,真没见过像你这样把学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

    老天仿佛故意要考验这个弱女子的意志力和承受力。2007年初,陈腊梅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由于当时担任班主任,肩负繁重的教学工作,她一直没有在意。直到暑假,才在丈夫和学校领导的不断催促下,去湘雅医院做手术,冰冷的手术台上,她等来的是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中晚期,需再次手术。

    半年中,两次手术、四次化疗,陈腊梅老师的身体极度虚弱,体重从60公斤掉到了40公斤,头发也掉得精光。

    由于治病,2007年下半年,陈腊梅老师不得不放弃心爱的讲台和朝夕相处的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腊梅听到自己带过的一名成绩优秀、且多才多艺的女同学因为早恋,成绩直线下滑。她心疼到了极点,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不顾丈夫和父母的阻挠,偷偷地向学校领导 “求情”,要求重返讲台,回到她心爱的同学们中间。

    2008年春季学期,当陈腊梅戴着假发,再次笑容满面地走上讲台时,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

    在当地教育界,陈腊梅有着“第一名专业户”的美称。无论是语文,还是历史,她所任教的学科在各类评比中总是名列第一,她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全校“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优秀率、巩固率、合格率总是全镇最高。

    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十佳教师、党和人民最满意教师、道德模范……32年来,陈腊梅老师所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足足可以装满一柜子。

    “以背为桥”,渡一村学生

    人物:黄前才

    学校: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乡江溪村小

    黄前才,来自偏远的麻阳苗族自治县一个苗家贫困村落——江溪村。从1982年11月起,他在这所现如今只有一名教师、三个班级、六名学生的江溪村小,一干就是三十七年。

    江溪村小说是一所学校,其实只不过几间教室,学校没有运动场所,学生没有宿舍、没有食堂,老师的办公场所和住房是几间砖混结构的毛坯房拼凑而成。从村小去乡政府和中心校差不多15里地,而且不通公路,要走曲曲折折的山路。由于条件艰苦,三十多年来,这里的老师来了又去,走马灯似的。

    1989年,是黄前才教书生涯最难忘的一年。他准备张罗自己的婚事。当时,他和未婚妻讨论最多的是工作调动问题。但是,他的确舍不得那群与他朝夕相处的孩子。他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未婚妻,最终得到了她的理解。1989年秋季开学,在县城教书的她主动放弃了城郊的优越条件,来到他的身边。

    江溪村小学生全是走读,孩子们来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溪是必经之地,溪面上没有大桥,连木桥也没有,只有十五根硬梆梆、间隔半米宽的直立石柱(当地人称“跳岩”)耸立在水中央。刚工作时,他就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因过跳岩而落水的十多个学生。他思考着,怎样才能避免这类安全事故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涨水期间,守候溪边,坚持护送学生。为了掌握过溪的要领,他反复练习跨跳岩:迈多宽?抬多高?身体怎样倾斜才保住重心在后面又能支撑平衡?一次又一次,他终于克服了胆怯而畏惧的心理。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有个叫兰杰的学生曾经给他写信,信中这样说到:“河水很凶,抓紧您的双肩,在您结实的背上很安全。”

    学生段少平,身体残疾行走不便,母亲去世,父亲身体羸弱,不想送孩子上学。他得知后马上进行家访,反复劝说,最终达成协议,早上家长送,放学老师送。他的这一建议让孩子和家长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在教学之余,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缺资金的情况下,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动手。为了硬化学校的操坪,他发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把大石头砸碎,把地铲平,从溪里掏来卵石,借村民的工具夯实,再从溪里淘来细沙,一担一担地挑到土坪,带领老师从三十里外的县城将5吨多水泥挑了回来。他的脚板打起了很多水泡,当地村民都劝他“都是吃国家粮的,干嘛还要这么霸蛮!”妻子更是心疼,用针把水泡一个个挑破,再把脚浸进热水,痛得他龇牙咧嘴。

    三十多年来,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送走了一个个冬寒夏暑。有人问他:黄老师你这样做,难道不觉得苦吗?他也常常这样拷问自己。但每每想到自己的苦能换来学生的甘甜,心里总觉得暖融融的。

    一心想当“孩子王”

    人物:邓华平

    学校:新田县三井学校

    1985年,邓华平中专毕业,8月被聘请到三井乡政府工作。一心想当“孩子王”的他,在乡政府工作22天后,毫不犹豫地辞掉乡政府工作,毅然走上三尺讲台,一干就是33年,先后任教过一至九年级语文、数学、思品、科学、体育等课程。他每周总课时36节,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1996年,三井乡晒余坪村小因教学质量连续五年排全乡倒数,村民强烈要求学区派负责的老师任教。经学校领导做工作,邓华平同意前往。到校后,他经过调查、摸排查找原因,寻求工作的方向,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工作,全校一至四年级学生考试成绩全部跃入学区前4名。他所任教的四年级班数学成绩合格率100%,优秀率55%,排全乡同年级第一。

    2005年下期,邓华平从石羊中学调入三井学校。他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2013年农历12月,邓华平的父亲因突患脑梗塞住院3天,后因无好转,医生建议出院,但生命危在旦夕。邓华平依然每天在校工作,直到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还在学校监考,直到家中打来电话才急忙回家。邓华平说,这也成了他的终生遗憾。

    他时刻关注学校的未来。从2005年到2018年,在他担任学校总务主任期间,先后筹措资金110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教师公租房、学生食堂楼、少年宫、运动场等,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给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邓华平一人干了两三个人的事,现任三井学校总务主任、九年级化学教师、兼学生食堂采购员、学校水电管理员、学校接待室工作、学校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他热爱事业胜过生命,33年来从未因事因病请过一天假,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能积极主动按时最快完成,从不拖延,从不欠账。‘拚命三郎’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三井学校校长谢知华说。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黄维 通讯员 聂方勇 孟庆海 何新瑞 何典军 袁晓晖)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焦点
   第05版:成长
   第06版:教研
   第07版:论坛
   第08版:纵横
   第09版:关注
   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1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2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3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4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5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6版:风采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