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师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歌“涨价”反衬创作贫乏

    □ 白毅鹏

    近日,一张著名儿歌唱段“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的截图在朋友圈流传。有人认为,别说一分钱,就连一角钱也很少有使用的机会,将儿歌中的“一分钱”改成“一元钱”,算是与时俱进;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对经典文化是一种消解。(9月7日《扬子晚报》)

    在儿歌《一分钱》初创时,一分钱是常用的计价单位,但随着一分钱淡出现实生活的支付场景,便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脱节。儿童理解这首儿歌,就会存在认知障碍,基于此,“一分钱”改编为“一元钱”有一定合理性。

    然而,捡到“一分钱”这个情节,不仅因为一分钱在当时常见常用,更在强调拾金不昧的美德面前,没有金额多少和大小之分。

    优秀的改编能延续经典的生命力,但经典的涌现离不开优秀的原创。如果时代发展的细节和局部,难以在新作品中得以展示,只能诉求于返回经典、改编经典,那么迟早将触及经典隅于时代的诸多局限。“一分钱”改编争议背后,是不得不令人正视的儿歌创作问题。

    在有关媒体报道中,我国每年创作的儿歌不低于1000首,但传唱度却很低。细数其中原因,有创作本身的问题,比如作者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有传播渠道较窄的问题,儿童难以接触优秀的新作品;儿歌创作总体比较偏向公益性,缺少对应激励办法,以至后继儿歌创作者乏人,优秀人才纷纷转向容易变现的流行歌曲。这些原因使得儿歌创作难以出精品,更难以出现如《一分钱》这样流传甚广的经典作品。

    当然,除了创作者的用心,当年广播电台也为《一分钱》的传唱插上了翅膀。相形见绌的是,如今的视听媒介越来越丰富,却并未给儿歌流传“插上翅膀”,反衬出儿歌创作、流传中的诸多困境。

    时代变迁,儿歌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此,社会要从儿歌创作者的教育培养着手,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同时,还要让市场机制激活儿歌创作的生命力,为优秀儿歌作品打造更完善的发行传播渠道,让更多鲜活生动的儿歌,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金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焦点
   第05版:成长
   第06版:教研
   第07版:论坛
   第08版:纵横
   第09版:关注
   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1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2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3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4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5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第16版:风采
从国家层面规范教育类APP值得期待
儿歌“涨价”反衬创作贫乏
游而无学
强制教师捐款奖教师,变了味
“背古诗赢餐券”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