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纵横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接受合适的教育
——特色发展的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班子团队

    参加县第二届教职工气排球赛

    学生技能大赛

    手工—拼布绣

    学生文体活动

    本报记者  亦闻  通讯员 刘志文 许益超

    在美丽的龙山脚下,便江河畔,有一所被人们关注和称道的特殊学校,一所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学校,一批批特殊孩子在这里插上梦想的翅膀,开启有尊严的人生。

    这里就是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永兴特校)。

    永兴特校创办于1998年9月,是一所全日制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落实适龄残儿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成为能适应生存和发展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功能基本完善,集文化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仁爱 自强 和谐”的办学思想,践行“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教育理念,秉承“至善至真 求实求新”的优良校风,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采取“3+2”课程模式和“分类走班,分层教学”形式,推行生活化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为残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残障学生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切可能。

    1

    教育即生活

    改变从源开始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基本要义。对于残障孩子,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由于残障孩子身心都存在障碍,家庭关爱和训练欠缺,社区关注和介入不足,入学前多数处于自由生存状态,这是一个缺少阳光的角落。可是残障孩子最终要融入社会,如何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特殊教育的首要课题。学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了生活教育、生活管理、行为养成训练体系,形成了从课堂到课间到社区的教育网络。

    生活教育主要从个人自理、居家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四个方面训练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沟通交往等素养,生活管理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行为养成就是对照标准让学生逐渐将能力和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课堂教育是基础,课间管理是衔接,社区实践是延伸。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贯彻医教结合的理念,准确地说,永兴特校既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所康复机构,学校将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贯穿教学始终,因人而异,开展了语言训练、音乐治疗、平衡训练等十余项康复训练项目。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生活老师和团队岗跟踪、社区协作的作用,让残障孩子在训练中补偿缺陷,开发潜能,树立自信。经过老师们扎实耐心的示范和训练,学生入学后的面貌焕然一新,劳动卫生、就餐如厕、文明礼仪都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的环境、绿化、卫生等文明指标明显好转,广受社会好评,甚至让普通学校都感到意外。2017年10月省“两项督导考评”组组长聂荣华在永兴反馈会上深情地说:“此行永兴特校让我改变了对特殊学校的悲情看法,永兴特校办学很规范,老师很阳光,学生很快乐!”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都高兴地说:“老师,我的孩子居然会做家务了,我太开心了!”“我的孩子知道上超市购物了,好意外!谢谢老师们!”

    2

    夯实研训  成就自师出发

    教育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程,没有止境。教育科研是火车头,教师研训是动力源。永兴特校邓建廷校长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校长,善于学习、重视研训,面对特殊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他带领班子成员和老师们从规划方案抓起,建立研训工作制度,身体力行搞研训,坚持二十年,在学校形成了“树立教研‘三观’、开展‘四级’培训、培养‘五种’能力、做好‘六项’常规、落实‘七项’制度”的良好格局和研训氛围。按照“双师型”教师要求,学校每名教师明确一个专业发展方向,学校创造条件积极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年来教师年继续教育率均达到10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校际交流和学术引导,邀请特教专家和名校名师来校讲学,到先进学校跟班学习,教师在理念上方法上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坚持主题研讨,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经过多年的磨练,全体专业教师都能在聋教育和培智教育岗位上自如转换,并培养了一批市县级骨干教师,邓建廷校长获聘省教育督导专家,曹菊芬、曹林山、余祖其、何飞、罗丽娟等老师成长为市县级骨干教师,黄弘娆、蒋妮娜、王柳资、杨丹丹等老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黄玲霖、李双等老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近年来,学校教师有96篇论文(案例、课例)获市级以上奖励。

    3

    课改发力  以孩子为根本

    残障学生的显著个性差异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难度,教无定法几乎成了特殊教育的自然写照。学校自2009年开办培智教育起,就深深地体会到因人施教的必要性,从而开启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改革。改革从教育目标纲要开始,以普适性的目标为指针;落脚到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训练;关键环节是课程改革,即围绕目标和个别化教育需求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如何提供合适的教育。

    探索之一:四大课程

    学校于2010年9月制定了《培智教育发展探究方案》,把原有的7+5课程设置整合为文化知识、生活适应、艺能训练、康复训练四大课程,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作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探索之二:三大课程

    为了不断解决问题,使教育目标更具实践性、课程设置更具可行性、教学方式更具操作性,学校于2014年6月出台了《培智教育模式实践方案》,再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把文化知识、生活适应、康复训练、艺能训练四大课程调整为“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康复训练”三大课程。

    探索之三:3+2课程

    为了教育训练内容更有连贯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针对性,2016年9月,该校开始启动 “3+2”课程实验。“3+2”课程实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课程整合和分类走班,使个别化教育计划得到切实的落实;二是落实包班包课程机制,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包班是指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协同管理,包括互为主助教、课间管理、活动课组织。包课程是指由一名老师负责同年级段(低、中、高年级)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现专业性;三是明确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口碑打造了“永兴特校”的金字招牌。二十年来,学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全社会的真情关爱中,事业不断发展。学校先后获得“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省市县各级荣誉和奖励54个,曹菊芬等老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特教教学比武及论文评选获奖86个,欧阳威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103个。已毕业的七届聋人初中班73名学生,5人考上大专院校,32人升入特教中专深造,19人考取聋人高中,17人直接走上社会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骏马自知前程远,不用扬鞭自奋蹄”。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永兴特校将在优化特殊教育服务方式,扩大残障学生教育覆盖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作出更多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湘韵
   第05版:家教
   第06版:攻略
   第07版:论坛
   第08版:风采
   第09版:封面
   第10版:亲历
   第11版:心得
   第12版:趣闻
   第13版:荐书
   第14版:放学后
   第15版:放学后
   第16版:纵横
   第B1版:论坛
   第B2版:教研
   第B3版:纵横
   第B4版:探讨
让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接受合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