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趣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古为镜,看名人如何读书
顾炎武“三读”法鲁迅边嚼辣椒边读书

    以古为镜,看名人如何读书

    古人云:“读书能使人明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勤乃有,不学腹中空”……读书素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书籍亦对推动历史文化传播、促进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重大作用。

    青少年一代应该以史为鉴,以古为镜,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用阅读丰盈思想,拓展视野。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的匡衡,出身农家。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想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他买不起点灯的油。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忙从床上爬起来找光源,原来是从壁缝里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烛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讲述的就是匡衡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李清照赌书泼茶

    赌书泼茶的故事,发生在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二人定居青州期间。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时,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此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后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琴瑟合鸣、相敬如宾。

    范仲淹为读书不分白天黑夜

    范仲淹两岁时,其父就去世了。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认真读书,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水浇在脸上。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闻一多“醉书”

    人们大多听到过醉酒,也许还听到过醉茶的,可你听到过“醉书”的吗?

    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年轻时酷爱读书。他新婚那天,新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可是,等了很久不见新郎出来。起先,人们以为新郎在更衣打扮,后来迎亲的队伍都准备好了,唢呐锣鼓都已吹打起来,见他还没出来,人们就去书房找他。谁知他根本没换衣裳,全神贯注地坐在那儿看书,叫他都没反应。家里人说,这个书呆子,一看书就“醉”,像着了魔似的。   

    黄侃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为了省些出去吃饭的时间,便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有一次,他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钱钟书在热水中读书

    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时,一天,他正在泡脚,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

    后来,他每到要读一本重要的书时,就会将双脚泡在滚烫的热水中,优哉游哉地阅读。到后来他开始长篇小说《围城》的创作时,也喜欢一边泡脚一边写作。

    巴金读书不用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上天下一奇了。巴金说:“我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诸葛亮“观其大略”

    曾有书籍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来,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而石广元三人只任至郡守一级。想来诸葛亮能预见天下三分,与这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一种略读。事实上,诸葛亮的读书法并非是对书籍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分清主次轻重、求其精意、得其要义。读书时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词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读一本书,只要把握理解了书的中心思想,从中领会要旨,并融汇读书者的智慧,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掌握住了“观其大略”读书法。

    “观其大略”读书法也影响了一批名人大家。晋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其重博览群书,期在“会意”中体现“观其大略”;唐代李白对这种读书方法极为赞赏,他在《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旨在勤奋读书中广泛涉猎,以“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追求读书学识当不达“妙境”决不罢休。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做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等。

    顾炎武“三读”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是读书有道,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复读、抄读、游读便是他常用的“三读法”。

    所谓复读,顾名思义就是复习之意,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抄读则是动手抄,顾炎武认为读书需动口动手,只有抄读能达到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境界。

    顾炎武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他从45岁开始大规模的游学生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这便是他信奉的游读。

    鲁迅边嚼辣椒边读书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往往冻得人打冷颤。

    鲁迅先生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后来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也要不时嚼上一个。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湘韵
   第05版:家教
   第06版:攻略
   第07版:论坛
   第08版:风采
   第09版:封面
   第10版:亲历
   第11版:心得
   第12版:趣闻
   第13版:荐书
   第14版:放学后
   第15版:放学后
   第16版:纵横
   第B1版:论坛
   第B2版:教研
   第B3版:纵横
   第B4版:探讨
以古为镜,看名人如何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