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燕
记忆中,小学学校旁边开了一间小卖部和一间理发店。理发店的师傅姓高,三十岁的样子,腿微跛。去小卖部买东西时,要经过理发店,每次我都会下意识地瞟一眼。
理发店没有招牌,面积也不大,十几平方米,没有装修,简单的青瓦砖墙,店内有一张锈迹斑斑、不能放倒的理发椅,一个木制的简陋脸盆架上放着一个搪瓷脸盆、一把推剪、一把剃刀、一把梳子、一条毛巾。窗户上有一条磨刀布和围巾悬挂着。这便是他的全部家当。
高师傅13岁便拜师学艺,学理发是个辛苦活,不仅要学会洗头、剪发,还要学会修面、挖耳、剃须等。高师傅人勤快又和善,加上手艺精湛,吸引了整个大队的老人和小孩。
第一次走进理发店是陪弟弟去的,弟弟对高师傅手上的剪刀有一种莫名的害怕,父亲费了好大劲才将弟弟按在理发椅上。“宝宝乖。”高师傅将弟弟的头摆正,望着对面的长方镜,说:“听话,一会儿就理好了,叔叔奖你糖吃。”听说有糖吃,弟弟破涕为笑。
高师傅人很好,每个星期天他会提着工具箱走村串户地去给五保户免费理发。
改革开放后,开始流行烫发,很多人都跑到镇上的理发店去理发,高师傅的理发店生意淡了下来。但是中老年人还是喜欢到高师傅的理发店理发,即使不理发,也喜欢跑到他的小店坐坐,拉拉家常。特别是老年人,几乎专为聊天而去。我奶奶过世后,爷爷几乎每天都去高师傅的理发店坐坐。那里,渐渐成了老年人谈天说地的地方。
后来,我离乡求学,很少回老家。爷爷过世时,我回了一趟老家,小学学校变样了,建了一幢宽阔明亮的两层楼。小卖部还在,重建成100平米左右的便利店,理发店却没有了,高师傅也没有看见。听说,他的儿子子承父业,后又到外面拜师几年,学了一身好手艺,在城里开了家高档理发店,高师傅去帮忙了。但是,每年除夕前,高师傅还是会背着他全新的工具箱回来一趟,给老家的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理发,依旧不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