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返回到书本上来。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可以跳出数学课本,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找到这节课的关键点——关系。
第一,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都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对“关系”这个词语有一个初步了解。
第二,猜老师的年龄,先猜老师有多大年龄?“5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小5岁”,那老师几岁呢?“45”。“45”也是一个数量,那小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相互比较产生的“关系”。
第三,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的图片,小白鸭、小灰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出小花鸭的数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重组教材内容,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小强的叔叔领了工资,相约去超市购物,超市里摆了许多商品,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带着465元。那么,他们该怎么付钱呢?这里,我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当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处处有数学”。
雷学芬 贺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