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关注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焦点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惧嘲讽
80后教师带学生夺600项大奖

    肖海波指导学生参加校园科技节

    本报记者 彭静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长期以来,我省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涌现出了一批始终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且业绩优异的教师,为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们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赞誉。

    今起,本报推出《老师好——致敬三湘最美教师》系列报道,聚焦这些优秀教师代表,通过他们的教育故事来感受师德的力量与美好!

    湘中腹地,大云山脚下,有一位不简单的青年教师——肖海波。4月30日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他受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会。作为湖南省5名青年代表中唯一一位基层教师,邵东一中肖海波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肖海波19岁站上讲台,从教20年,他不惧嘲讽,一头扎进科技创新教育中,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殊荣。他鼓励孩子“特立独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截至目前,他辅导的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国家级奖48项、省级奖120项、市级奖450余项,他的学生先后有6人获得保送重点大学资格,76人获高考优惠加分奖励,通过组织校园科技节以及各类科技比赛培养了15000多名科技爱好者。

    这名普通的80后将全部热血书写了一部创新育人的绚丽华章。

    A  面对嘲讽不退缩

    1996年至1999年,肖海波在邵阳师范学校度过了美好的三年时光。他召集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科技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捣鼓的作品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中专毕业后,肖海波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教语文。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还是喜欢搞科技制作。他成立科技创新社,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然而这些课余活动却招来其他老师甚至是校长的不理解。

    肖海波坚信自己的爱好、方向没有错。

    2002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入驻校园,肖海波被调往黑田铺镇高家学校教初一年级的语文,同时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2003年初,他满腔热情地张罗成立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然而校长说他“不务正业”,同事暗讽“你一个中专生懂啥科技创新,迟早要吃亏”。

    但是肖海波不退缩,他因地制宜,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一天,学生对他说:“学校旁边的小河以前清澈见底,透过水面就能看清水中游动的小鱼。可现在河面漂着白沫,水中再也看不到鱼了。河水一定是被污染了。”

    肖海波当即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沿着小河走——对邵东县黑田铺造纸厂污染情况的调查》的论文。肖海波当即向学校提出申请,参加第24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但校长不批假,参赛经费没着落,学生家长也不同意孩子周末外出。

    眼看着学生的成果要石沉大海。肖海波一咬牙,坐中巴车一路颠簸到集镇上,在唯一的一家打印社,将论文手稿打印装订,自费带着两个孩子前往株洲参赛。来去车费加上吃住花销,肖海波花了将近600元,这是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

    当得知论文获得一等奖时,他很意外。大赛评委会的专家们高度评价:“一所村级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了不起,农村的孩子不简单!”这更加坚定了肖海波的奋斗方向——开展适合农村学校、具有乡土特色的科技活动,把引领学生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当作自己的使命。

    B  把“问题”变成“课题”

    2007年,他以科技创新出色的成绩,被破格调入邵东一中负责科技教育工作。

    “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关键要懂得去发现、善于去发掘……”肖海波的教学从生活入手,时刻发掘孩子们的灵感所在。他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分析、把握,训练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和动手实践能力。一旦发现“问题”,肖海波就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新颖性、社会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科学选题。

    邵东是葡萄生产、销售大县。2014年,学生贺揽月在暑假期间,对家乡果园的葡萄产量下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观察,发现主要虫害——葡萄虎蛾,对葡萄生长影响较大。贺揽月无意间和肖海波聊起此事,肖海波非常肯定他的创新思维,并鼓励他开始了“葡萄虎蛾对植物摄食越冬的选择及机理研究”。

    整个实验过程比较复杂,作为辅导老师,肖海波督促他每一个数据都要精准,每一步实验都要做到位。细心观摩实验现象,并从中寻找线索。贺揽月以此项目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初赛在益阳,决赛在北京,在人生地不熟的赛场上,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难免会紧张,在比赛前,肖海波讲笑话纾解贺揽月的情绪,完成一个环节的比赛,肖海波直接切入主题,仔细询问比赛过程,并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为下一环节的比赛作准备。最终,贺揽月获得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在自主招生时获得了5分加分。

    “让孩子走上创新创造的路,护送他们一段。”肖海波凭借这股子信念,在学生心底种下”“有问题就要钻研”的精神。

    邵东一中学生钻研精神起步于肖海波任教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板块。高一年级的学生人人有课题,5到8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

    肖海波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于是,近视情况的调查、手机对学生的影响、睡眠质量调查报告、课业负担压力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被相继提上探讨会。

    C  适应社会,转型升级

    要应付学生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肖海波深知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肖海波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一有空就通过网络自学。他通过自考拿到了本科文凭,还成为湖南省最早的一批机器人竞赛教练员。

    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尝试。要想机器人能听从主人的指令,编程时就不能仅仅用模块化的语言进行,而是要用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编程界面都是英文,而他的英语水平仅仅停留在初中阶段,这对肖海波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他只能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学习编程。2018年,在肖海波的指导下,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学生刘思源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初中组机器人灭火项目中获得了一等奖。

    肖海波虽然在学校担任的是办公室主任一职,但除了日常的校内外宣传、接待工作外,他还承担着学校的科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邵东一中和振华实验学校的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中的电脑动画比赛。

    在科技创新领域,肖海波已经如鱼得水,为何又要指导学生去做烧脑又费力的动画?“希望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肖海波转型的初衷很简单,他想专注于科普教育,让更多的人受益。

    做科普动画就像导演一部电影,从做分镜、配字幕到画场景,毫无计算机和电脑动画基础的肖海波硬是逼迫自己成了一个全能的人,并成为小有名气的闪客。

    2017年,肖海波采用最新的Motion Graphics制作技术,历经6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科普动画《功夫结核》,并荣获第七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现在,他着手制作了一部科普教育动画《奇妙托管班》,从最早的留声装置唱片讲起,从最初的钻木取火说开,肖海波将深奥、枯燥的声学、光学、电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师生之间的问答环节,配合动画的视觉效果,得到学生的青睐。

    机器人、动画制作、编程这些时下最火的科普载体引得家长竞相了解市场,不少培训机构也向肖海波抛出了“橄榄枝”。肖海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虽然科技创新教育的手段需要适应社会变化,但他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和公益性。“不能让学生因高成本对科技创新敬而远之。”肖海波说。

    目前,肖海波正忙着规划引进一系列低成本的公益性科普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焦点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师说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成长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留学
   第13版:课堂
   第14版:法制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关注
不惧嘲讽
80后教师带学生夺600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