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注滋口镇中心小学 刘传星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农村偏远学校一定要积极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偏远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
(一)无奈的选择,导致没有热情
农村偏远学校的教师,普遍是城里考编制落选,为了找份工作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不便利的交通,人烟稀疏的乡村,落后的环境和设施,让一些多才多艺的教师教学技能无法施展,才华得不到体现,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总感觉与城里教师相比,输在了职业起跑线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没有了工作激情和动力,更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这导致部分教师工作随心所欲听之任之,对学生不冷不热,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天性受到遏制,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教师情绪更加低落。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没有情怀
农村偏远学校的教师由于地区偏远,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缺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永远做不完的应付性工作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觉得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难以树立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他们的教育情怀和感悟还停留在个人认知阶段,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混日子,严重影响了农村偏远学校的发展未来。
(三)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导致没有责任
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和城镇学校相比,不少方面都还存在着差距,任务重、工资低。当前,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的责任意识普遍弱化,他们有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不听劝说“我行我素”,有的四处游说“忙于调动”……缺乏正能量,没有沉下心来认真考虑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没有把个人价值融入农村教育事业之中的勇气和魄力。如果教师只把工作当一种谋生的途径,可想而知,农村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无异于缘木求鱼。
(四)态度消极,导致没有担当意识
教师只有心怀梦想、敢于担当,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才会感觉到自己职业的神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对未来不敢期许,对学生没有责任感,对农村教育事业不抱希望。即便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在整体态度消极的氛围里,他们也会放下理想,没有坚持自己的初心,随波逐流,没有了担当,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改善新时代农村偏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作状态的方法
(一)改善学校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地方政府要优先发展教育,倡导尊师重教新风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质量,让基本的教学用具、网络多媒体等一应俱全。这是一所学校的必备条件,再难再苦,也要千方百计给予保障。只有条件改善了,教师才能安心教书育人。
(二)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待遇问题一直是农村偏远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很多学校连教师基本的吃住问题都不能解决,又怎么能让教师潜心教育?最基础的工作是应该满足他们自身和家庭的日常开支,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轻装上阵,恪尽职守。
其次要真心关心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无论是村委会还是校领导,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特别是对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教师,要积极采取行动,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和经济上的帮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心关注。
另外,在工作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教学实践,切忌因为管理不科学,忽视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影响到心理状态和教学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上,要敞开大门,让农村教师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作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教学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大的困难,也不该成为放弃教育事业的理由。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各种途径引领每一名教师把心交给学生,交给乡村教育事业,没有这份初心,就不适合在农村教育岗位上从教。
(四)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需要精气神,才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明天的希望,只有给学生力量,给学生鼓励,教育才会展现活力,才会春意盎然。农村偏远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进行弥补,从教师的身心健康出发,持续推进,就一定会让教师感受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爱上农村,扎根农村教育。
结合农村偏远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如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节日等,鼓励教师参加,给予教师展现个人风采的机会,拉近教师和村民的距离,让教师更加了解农村人的善良和真诚,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也可以在学校经常性开展体育比赛和各种技能比赛,如烹饪、踢毽子、羽毛球、足球等,让教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农村地区对教师的关爱。还可以组织观看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如《我的教师生涯》《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激发教师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