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3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测不准”关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唐春元

    摘要: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是对微观领域规律的揭示。追本溯源,不仅仅是微观领域,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测不准”的。这一系列的规律本文尝试解决之。

    关键词:新“测不准”;想觉;认识论;价值

    一、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

    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通俗地讲,就是要测量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那么就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就会越来越大,对它速度测量也会越来越不精确;如果想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得用波长比较长的波,那就不能准确测量它的位置。

    对于量子来说,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表示:如果一个粒子的位置q和动量p在一个给定的时刻被同时测量到一个精确误差Δq和Δp,则两个不准量的乘积必将至少等于(这是一个很小的值,h等于6.6×10-27尔格·秒)。

    二、新“测不准”关系

    公式:

    解读:

    如果用一个事物B去测量事物A,得到的已经是一个包含了B对A影响的这一结果,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A了。所以,任何事物只要你去测,它必然是不准的,因而“测不准”是绝对的,“测得准”则是相对的。         

    三、想觉

    人们的认识是如何进行的呢?按照人们以前的看法也就是施一公教授所说的:“我们在用我们的感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种感觉,还有第六感,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直觉。人们以前所说的第六感并没有讲清楚,我现在讲的直觉只是借用了直觉这个词,其意义与人们以前所理解的直觉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今天要给直觉重新进行定义,直觉就是事物在头脑中的影像。它包括人们以前所说的感官的感觉和第六感以及我马上要论述的想觉以及它们的总称脑觉。

    1.感官

    所谓感官是直接经过眼、鼻、耳、嘴、触等对事物产生的影像。

    2.第六感

    所谓第六感乃是事物不需要经过眼、鼻、耳、嘴、触等五种感觉器官,而是直接进入头脑中的影像。

    3.想觉

    所谓想觉乃是储存在头脑中的影像通过互相挤压发生生化反应从而产生新的影像。

    4.脑觉

    上述三种影像都是储备在头脑中的影像,因而统称为脑觉。因此脑觉包括五种感官、第六感和想觉。

    我们说事实,其实事实是不能完全言说的,有的只是认可。更准确地说事实这个“道”和头脑这个“道”都是不可单独言说的,只有事实这个“道”与头脑这个“道”碰撞以后形成的影像这个“一”才可言说,我们所讲的实际上是影像这个“一”。正像单独讲精子和卵子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它们碰撞结合后形成了受精卵才是生命的开始,它们不结合是永远不会产生生命的一样。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矣!所谓唯物主义则是只强调外在事物这一方面,其实认识论只谈外在事物这一个方面是没有意义的。正好像人的生命的产生只有“精子”,如果不与“卵子”结合,永远也不会产生“受精卵”一样。按照阴阳学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外在事物这个阳而没有阴也是不成立的。同样唯心主义只讲心也就是头脑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都不正确。世界都是物质的,人脑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认识论则是外在事物与人脑碰撞后产生了影像,应该叫心物论,也就是外在事物与人脑碰撞结合而产生了影像这个“受精卵”一样,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的实验只是为了使别人认可的辅助工具而已,有些东西不要做实验便可以认可的不是更好吗?甚至有些事情已经认可了,不管你做的实验与它相符或者不相符并不以实验为准,而是以认可为准。比如说杜甫写了一首诗叫“月是故乡明”。我是湖南长沙人,不管你用任何仪器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地测,但在我心里还是长沙的月亮更明亮,这包含了情感的因素在里面。因为所有的认识论都是影像,所谓影像都是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像,它不是事物本身,因而真相是不可能完全知道的,也就是施一公教授讲的“瞎子摸象”,我们每一个人好比一个瞎子,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摸到的未必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都是影像,我们所有人都是“瞎子摸象”,所以在认识论上就没有事实可谈,只有认可!因而所有事物“测不准”这是必然的,不仅仅只是量子“测不准”,所以我讲“以测不准为准”。今天我提议将事实改为认可,大家认可便是公认,真理是公认的叠加!

    我们就以一个工厂的采购、加工和销售来说明直觉运行的三个方面吧。首先得有采购部门,那就是看、听、闻、味、触五觉对事物的影像,也有不通过上述五觉还有事物直接进入头脑的影像,例如我们以前所说的第六感。然后就是加工厂,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想觉,头脑中的直觉通过挤压产生了生化反应,相当于原料在加工厂生产出新的产品。然后就是销售部门,也就是直觉的分享,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欧几里得将他的直觉以他独有的方式方法向大家分享,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比如易经的分享方式就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子罕的分享方式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高斯的分享方式为:“1+2+3……+100=(1+100)×50=5050”。每个人都可以有其独有的分享方式,关键的是要别人能懂,还得有美感,还得简洁。如果别人不能懂,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分享者将它细化,如果细化了别人还不懂那就得另想办法或者留待将来让时间来检验。做实验也是直觉的分享方式之一,有些东西别人接受不了,细分后别人也不能接受,那么就做实验,通过认可实验这一直觉进而认可我们所要表达的直觉。所以我说,实验是直觉分享的认识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有些事情不需要做实验别人就已经懂了,为什么非要去做一个实验呢?或者有些事情是做不了实验的,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实验才能认可呢?我们再来谈一谈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亚里土多德的直觉是物体的重量不同,其下落的速度不一样,重量大的下落快,重量轻的下落慢。但年轻的伽利略认为物体的下落与重量的大小无关。但在当时亚里士多德是学术界的权威,大家都服从了这个权威,而将伽利略讥笑为不知天高地厚的疯子,没有人相信他。于是在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伽利略,手持一个木球和一个铁球,登上比萨城54米高的斜塔顶部,同时将两个球松开,只见它们平行下落,越落越快,最后只听得“噗”的一声,两个球同时落地。实验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伽利略用两个球同时到达地面的实验,推翻了统治欧洲达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那这个实验的逻辑在哪里呢?这分明是伽利略通过这个所谓的“实验”这一条“辅助线”在分享他的直觉嘛!

    读书当然是需要的,但真正的新东西,真正的大智慧都是想出来的,三大宗教的领袖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都曾有过冥思苦想的经历,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发现新定律之前也曾冥思苦想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打仗之前也是经过了痛苦思考的。人们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谓的疑就是设了一个问题在那儿,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去想。人们还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说很好,但还不够,还得问一万个为什么?于是乎去想,想出一个新的解决办法,想出一条新定理,想出一个新的人生哲理,想出一个新世界!想是头脑中储存的直觉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生化反应,它是有物质基础的,绝不是空想。

    我们再来看当你自认为发现了真理以后,你该如何解决。你认为你的直觉是当时认识的最高水平,那你就得将你的直觉分享出来,如果你分享后别人不懂也就是不接受,那你得将你的直觉折分为多个相关的直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证。打个登山的比方,比如你沿着悬崖峭壁登上了一座山,但别人登不上,怎么办呢?为了能让大家都能登上这座山,那你要做的就是修台阶,将这个登山的路修成蜿蜒向上的适合人走的一级一级的台阶,这个过程就是论证。如果资金不够,没钱修路怎么办?那你可以带着几个有体力的人沿着你爬过的路往上爬,这就可以比喻高深的学问在刚出来之时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甚至有些山在当时只有少数人能爬上去,而现在又缺资金修台阶,那这座山的开发就留到未来吧。不过,只要这座山的风景足够优美,不管它有多么偏远、多么高,迟早有人会去修人行的栈道、修盘山的旅游公路、建索道,甚至有人会坐直升机去看风景,就像湖南的张家界一样。有人会说,这个修台阶的过程不就是逻辑吗?当然,你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我想说的是,你可以修台阶,我可以修盘山公路开汽车,还可以建索道,甚至可以坐直升飞机上去。对于有的事情,有些人一点就通,因为他的知识和阅历达到了足够的层次,这就是带着他坐上直升机直接上到了山顶!所以,所谓的逻辑是不存在的,大家认可的便是逻辑,就像路一样,世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正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质疑同时性开始,我的认识论从质疑逻辑学开始。我的影像论及想觉是外来事物进入头脑中的影像以及头脑中已经储存的影像的挤压及生化反应已经进入了生物学的研究领域。相对论将三维空间变为四维时空,我的认识论将感官的认识论、第六感加入想觉变成了七觉的认识论,是古往今来认识论的升华,虽然它没有高深的数学运算。前面讲的感官的感觉和第六感都是外在的事物直接与头脑发生生化反应所产生的影像,而想觉则是头脑中所储存的影像内部发生生化反应产生新的影像。一个是头脑与外界的碰撞,一个是头脑中的内循环,他们的总和才是认识论的全部内容,因为都有头脑的参与,所以我把它们统称为脑觉。

    四、认识论的“测不准”关系

    公式:

    解读:

    我们要认识外在的事物A,无非是要通过三种认识途径感官的感觉、第六感以及想觉使A在人脑B中产生影像,而这个影像是事物A与人脑B进行了生化反应,进而形成了事物A在人脑B中的影像,而这个影像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A了,已经与A有区别了。所以,只要你去认识,也就是用人脑去测,它必然是不准确的。同样得出结论:“测不准”是绝对的,所谓的认识乃是我们的公认,它是与实际的事物A有区别的,因而是“相对的准”。不管你用再精密的仪器来测,归根到底,它都是人的认识的延伸,都是人的认识的辅助方式方法而已,最终都离不开人的上述三种认识方法。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办法测准,只是在某一领域专门研究者测量的准确性相对高一些而已。既然都“测不准”,那我们为什么要测呢?因为我们生产生活中需要测,所以只能以“测不准”为准。

    五、价值

    新“测不准”的论证为什么这样的简洁。首先按《黄帝内经》的讲法:“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只要你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它是不需要多少文字的。对于这一论证,如果懂的人,他一看便明白,对于懂不了的,以后大家再来进行科普,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凭一篇论文能够解决的。其次这个有点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是那样的简单直白,意境又是多么的深远!同样我对新“测不准”的论证也是:公式是那么的简洁明了,意义又是多么的深远!

    如果我们用法律来类比。海森堡的“测不准”它有具体的数据,这好比“刑法”有判五年、八年或十年等具体的判刑年限。而我的新“测不准”它好比“宪法”,它只有总的原则,没有具体判几年。“刑法”是部门法,而“宪法”则是总法。海森堡的“测不准”只适用微观领域,而新“测不准”则适合所有领域。

    如果用物理学来类比。海森堡的“测不准”相当于牛顿力学,新“测不准”则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只是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特例,同样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只是新“测不准”关系在微观领域的特例。

    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只揭示了微观领域的“测不准”规律,我的新“测不准”则是放在全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识论的哲学高度来研究“测不准”关系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课堂
   第07版:文化
   第08版:筑梦新时代
   第09版:筑梦新时代
   第10版:湘韵
   第11版:百科
   第12版:留学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悦读
   第15版:家教
   第16版:科技
   第17版:纵横
   第18版:新说
   第19版:探讨
   第20版:论坛
新“测不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