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3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20个项目(团队)获湖南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
走近科技湘军,看创新崛起新湖南

    “天河二号”科研人员业务探讨中。

    余洪伟(左一)和学生在进行讨论。

    “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签约仪式。

    上周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暨科技奖励大会上,表彰了201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团队)。220个获奖项目(团队)中,省自然科学奖项目48项,省技术发明奖项目2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148项,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2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获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万步炎、刘飞香、吴义强、陈万权、赵中伟获得第十一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请跟随记者看奖励背后的几个故事——

    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夺六次世界第一的“天河二号”

    □ 王斌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获得201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记者探访“天河二号”项目诞生地——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解密“天河二号”勇夺六次世界第一的经历。

    它算一小时,相当于13亿人用计算器算1000年

    在“天河二号”一排排高大的黑色机柜前,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技术人员董勇说,“天河二号”峰值计算速度达到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时的速度每秒达3.39亿亿次。假设每人每秒钟进行一次运算,“天河二号”运算一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算1000年。

    “天河二号”的计算能力是“天河一号”超算的200倍,计算密度、单块计算芯片计算能力、内部数据通信速率等也有极大提升。一台“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装有32000颗主CPU和48000个协处理器,共有300多万个计算核心。

    它脱颖而出,是蝉联“世界第一”次数最多的超级计算机

    “在‘天河二号’之前,国防科技大学的团队曾在2010年研制了‘天河一号’,首次让中国超级计算机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肖立权介绍。

    当外界称赞“天河一号”夺得世界第一时,“天河二号”研发工作已悄然展开。在此期间,日本一台名为“京”的超级计算机,美国研制的“红杉”“泰坦”超级计算机先后坐上世界第一的交椅,“天河一号”排名滑落至第8名。2013年6月,经过280多人两年多的潜心研发,“天河二号”正式研制成功,很快夺回超级计算机冠军的宝座。到2015年底,“天河二号”已连续6次勇夺世界冠军,长时间独享“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称号。国际TOP500创始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杰克·唐加拉高度评价“天河二号”:“在美国的某些传统优势领域,中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胜利。”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是蝉联“世界第一”次数最多的超级计算机,突破了自主高性能微处理器等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它为探月效力,还可服务汽车、基因测序等

    “天河二号”在军工领域得到了重点应用,还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科研项目效力。目前,“天河二号”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比如石油勘探、汽车飞机的设计制造及基因测序等。

    据专家介绍,传统手段研发新车,一般要经过上百次碰撞实验、历时两年多才能完成,而利用“天河二号”进行模拟,只需3次到5次实车碰撞、两个月即可实现。华大基因互联网支撑与发展中心负责人说,以500人规模的全基因组信息关联性分析为例,华大基因利用原有计算机需一年时间,利用“天河二号”只需3个小时。

    湖南师大物电学院获省科学技术奖两项大奖

    老师会教,学生爱学

    □  余娅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 一举夺得201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2项大奖:余洪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宇宙的加速膨胀与时空的量子性质》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松军教授团队的《新型稀土光/磁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应用》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仰望星空,心怀天下

    在物电学院量子楼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占据了大半面墙的两块白板上写满了物理公式,这是余洪伟的办公室。“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今年得奖的课题我们研究了十多年。”余洪伟说,为了推演公式,大家围着白板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从最大的宇宙到最小的量子,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量子之微’。”普通人看起来枯燥的理论物理学,于他而言却是诗意浪漫的事。

    在物电学院,像余洪伟这样醉心科研的人不在少数。湖南师大副校长、物理学科带头人匡乐满告诉记者,物电学院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培养了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湖南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晚会上,陈大可院士动情地说:“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由的学术风气以及老师和同学的深情厚谊让我受益终生,作为师大人,要志存高远,仰望星空,心怀天下。”

    学科融合,协同育人

    湖南师大虽然是一所地方高校,但眼界并没有囿于湖南,学校以“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将“面向世界一流,培养拔尖人才”的办学理念渗透进了各个学科之中。

    “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经费紧张。”物电学院院长唐东升坦言,学院主动走出去,通过跨地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融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学院先后与8个国家和地区、15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湖南师范大学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扩大开放合作、促进科教融合。

    在物电学院,物理学与生物学、材料、光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明显的学术优势。70后教授刘红荣便是典型代表,他从事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研究,在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疱疹病毒三维结构领域作出了原创性成果,成为我省首个同时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名义在《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

    护航学生“物理人生”

    拿到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松军的学生比他还高兴。这位80后教授“门下”有13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生笑称,曾老师在学术上对他们要求严格,生活中大家却没有什么代沟,曾松军更像是他们的“大哥哥”。

    护航学生的“物理人生”,离不开一大批专业素养过硬、热爱学生的教育人。近年来,物电学院引培并举,通过“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计划等,从海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学者,同时鼓励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所进修、访学。学院67名教师之中,有65名博士,50余人有过国(境)外学习和科研工作经历。

    物电学院制订了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率先在学校实行班导师制,聘请了20余位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班的班导师,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和生涯规划;通过“分班制”,每年选拔30名优秀本科生跟随导师参与项目,提前进行学术训练,形成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课堂
   第07版:文化
   第08版:筑梦新时代
   第09版:筑梦新时代
   第10版:湘韵
   第11版:百科
   第12版:留学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悦读
   第15版:家教
   第16版:科技
   第17版:纵横
   第18版:新说
   第19版:探讨
   第20版:论坛
走近科技湘军,看创新崛起新湖南
《我的世界模科创客大挑战》年终盛典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