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娅/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的湖南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史。40年的湖南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论创新,兴于制度变革:1979年,湖南形成了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齐抓的“桃江经验”;1996年,汨罗素质教育典型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1997年,怀化炉亭坳中学走出了农村初中发展的新路径。21世纪以来,湖南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举措领跑全国,再一次擦亮了湖南教育的闪亮名片。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一页一页翻开这本奋进巨著。
1979年·桃江县
“三教”一起抓,重教成风气
1979年末,时任湖南省教育局副局长孙景华在桃江县调研,发现桃江非常重视教育,形成了全党办农业、全党办教育的局面。特别是时任桃江县委书记伍启瑶总是把教育摆在“看得见、喊得应、抓得住”的位置上。区、社、大队党组织负责人对教育也很重视,谈起教育来如同讲农业生产一样,一清二楚,头头是道,令人感慨万千。桃江县将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一起抓,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给予一定支持的同时,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校都是好房子、新房子,因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桃江教育办出了风采。
1979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以〔1979〕82号文件向全国批转了《桃江县发展教育的情况报告》,11月20日,教育部和湖南省委联合召开了“教育工作桃江现场经验交流会”。
1987年·郴县
发展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
1987年前后,郴县探索用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通过“抓好一个基础,狠抓三项改革”来发展教育。“抓好一个基础”,即办好小学和初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三项改革”,即把办好教育的责任压到各级政府肩上,由政府统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把职业教育的重点转到主要培养农户主的目标上来,拓宽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农科教相结合,以见效快的实用技术为龙头,提高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郴县经验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1989年,国家教委和省委、省政府先后以郴县为现场,召开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学习郴县教育经验的决定。
1996年·汨罗市
素质教育春雷响彻全国
上世纪80年代初,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部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颁布了《关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若干问题的规定》。
1983年,汨罗市教育局开始区域性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在汨罗,以坚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学校超负荷班额、控制学生留级辍学的“三控制”为突破口,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恢复教育的正常秩序。
在此基础上,汨罗市的素质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农村各类教育,面向全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知识能力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着力转变教育思想,推行教育改革。1983年秋季,汨罗市清退了中学阶段所有复读生,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大环境下,汨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教育“立交桥”。一系列改革后,汨罗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汨罗视察,并强调:“汨罗的经验非常可贵,特别是坚持了12年。如果一年两年,我们还不敢评论,经过12年的曲折创造了这个经验,是很可信的,特别宝贵。不仅是湖南,全国都应该学习汨罗经验,研究逐步推广的方法。”此后,汨罗经验大放异彩,素质教育的春雷响彻全国。一股考察学习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短短四五个月里,全国各地到汨罗参观学习的人数超过2万。
1993年·长沙县、邵东县
“普九”、扫盲一起抓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我省的长沙县、邵东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按政策要求保证教育投入;坚持标准,不仅抓好小学、初中,而且抓好幼教、特教;不仅抓好改善办学条件,而且抓好管理上质量;与此同时,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
长沙县坚持“普九”、扫盲一起抓,劳动者素质愈高,吸收科技的能力就愈强,工农业发展的后劲就愈大,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长沙县国民经济以每年14%的速度迅猛崛起。1993年5月6日,湖南省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在邵东县隆重召开,会议期间,邵东县、长沙县成为参观现场,两地“普九”成果受到高度关注。
1997年·怀化市炉亭坳
“农村初中就该这样办”
农村初中应该怎么办?怀化市炉亭坳中学苦苦探索了十余个年头,在夯实“普九”基础的同时,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有全面素质又有一技之长,走出了农村学校人才培养的“炉亭坳路径”。
怀化市炉亭坳乡位于峰峦叠嶂的雪峰山下,这里,除了山还是山,“靠山吃山”是世世代代流传的生存法则。但在这里,新一代的农民正在崛起——炉亭坳中学实行“双证制”,每个学生除了拿到普通初中毕业证书即“红色证书”之外,还必须拥有劳动技术教育结业证书即“绿色证书”,才算毕业走出校门。为此,炉亭坳中学从课堂改革突破,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在开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好劳技课,同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地、适当地渗透农业生产实用知识。通过3年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果树和药材培植技术,毕业回乡后能搞山地开发,同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这样,学生进得来了,留得住了,学得好了。
炉亭坳中学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按需办学,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炉亭坳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聪明才智,使“荒坡变成花果山”,“穷乡走上富裕路”。苦尽甘来的山里人,脱贫不忘教育,纷纷为学校请功。
1997年·长沙市
改革城市教育适应经济转型
上世纪90年代,省会长沙用十年时间,进行了一场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长沙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探索前进。既认真把握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又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注意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不照搬照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始终把“统筹”作为强有力的推动手段,实行综合配套,整体推进。长沙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最集中、最突出的经验在于适应经济转型,强化政府统筹。
1997年10月,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推介长沙经验。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