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勤余
近日,陕西省西安翻译学院发布新规定,禁止学生在校期间喝酒,校内校外都不行。学校安排相关人员在校门口检查学生是否喝过酒。此事引发热议。
(12月3日 新华社)
有人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喝不喝酒是个人自由,学校不该管得太宽。但也有网友认为,学校的做法是为学生好,可以理解。
学生喝酒,高校该不该管?恐怕得把这个问题拆分开来看。首先,大学里面的“拼酒”现象该不该治?答案是肯定的。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积累未来发展能量的大学生,还没有踏出校园,就沉湎于酒桌拼酒,不仅有损身体健康,长此以往,还会形成错误的认知,以为拼酒是达成目标与维系人情的必备,沾染上无视规则、盲目攀比等不良习气。在以往的报道中,还出现过大学生因过度饮酒丧命的悲剧。对此,校方该管而且该严管。
但另一方面,校方若把手伸得太长,连学生的个人生活都“无微不至”地管起来,就值得商榷了。一来,恰当场合下适度的饮酒,不见得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来,校方的倡议未见得能起到多少实效。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学生觉得喝点酒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禁酒令”。
那究竟该怎么管呢?其实,西安翻译学院利用好现有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足矣。该条例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学生在校期间饮酒分别给出了警告、记过、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及赔偿损失等处罚。如果能严格执行,完全能够对学生饮酒起到震慑作用。
其实,高校管理者未必不知道一刀切式的禁止太过简单化,效果也不好。出台各种“最严”规定,当然也是为了学生好,是“恨铁不成钢”。这种用心良苦,也是社会对这些规定“虽感觉哪里不对”,但多能抱以宽容心态,表达理解乃至支持的最大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语气强硬的管理制度,模糊了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的边界,反映出了一些高校在管理上急于求成、遇事总是想着一劳永逸解决的功利心态。
好的教育,应当是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遵循规律、讲究策略且循序渐进的。比起动辄出台各种禁令,更好的做法是大学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无节制饮酒的危害,引导学生学会自律与克制,传授学生更积极向上的为人处世之道。
大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帮助每一名大学生建立独立完善的人格。怎样达成这一目标,是每一所高校管理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一所大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沉迷于杯中物,应该检讨的恐怕不是校方出台的具体管理规定,而是该校的学风和整体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