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校二十四史的大师们

    □ 赵珩

    所谓“翠微校史”,是指1963年从全国院校抽调专家学者,住到北京翠微路2号院中华书局西北楼,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

    我的父亲赵守俨(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从始至终参与并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1963年,我只有14岁,由于我家住在翠微路的机关宿舍,与那些参加点校的学者们朝夕相见,所以尚能从侧面回忆些当时的情景。

    西北楼

    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是中国学术史和出版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二十四史的点校历时近20年。

    前四史的点校是整个工作的前奏。《史记》在顾颉刚先生点校的基础上由宋云彬先生再次加工整理完成,《汉书》是由傅东华先生在西北大学历史系点校的基础上加工完成,《后汉书》的点校主要是宋云彬先生完成,《三国志》的点校是由陈乃乾先生完成。1959年《史记》正式出版,其他三史也在“文革”前陆续出版。

    至于其他各史的点校基本是从1962年开始的,而集中各地的学者到中华书局参加全面点校工作则是从1963年开始。

    翠微路2号院最里面有两座L型的宿舍楼,叫作西北楼和西南楼。当时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同在这个大院里办公,西南楼是“商务”的宿舍,西北楼是“中华”的宿舍。

    从1963年初开始,西北楼就陆续住进参加整理二十四史的各地专家教授。很多教授都很怀念那段日子,主要是那里比较幽静,工作条件较好,生活也算方便,更兼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条件相对好转。

    教授们

    这些专家学者中,我印象最深的多是在这里住得较长的。

    山东大学的王仲荦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弟子。王先生是治魏晋南北朝史的著名史学家,门人学子遍布海内外。不过我见到的王先生非常谦和慈爱,没有任何学术权威的架子。

    我对卢振华教授的印象很深。他在点校二十四史中主要是负责《南史》和《梁书》的标点。卢先生的头比较大,个子也较高。

    中山大学的刘节先生资格很老,曾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文革”中刘先生替老师陈寅恪挨斗的事在学界广为流传,他无论在治学还是为人上都有“士”的风骨。

    南开的郑天挺先生主要在天津主持《明史》的点校工作,但是也偶尔住在西北楼。

    这些学者的著作我读过最多的要数邓广铭先生的了。我从小崇拜岳飞,但凡关于岳飞的小说、戏曲、评书、绘画等无不关注。我少年时代读过邓先生的《岳飞传》,之后又读过他的《辛弃疾传》和《辛稼轩年谱》。

    中央民族学院的傅乐焕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早年曾在傅斯年的举荐下在史语所任助理研究员,他主要是负责点校《金史》的工作。1966年5月,“文革”虽然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是大专院校已经是疾风暴雨。傅先生被诬陷为“特务”“反革命分子”,被揪斗多次。不久,他就在陶然亭投湖自杀。

    傅先生的卒日,也是“翠微校史”第一阶段的终结。从1966年四五月间起,西北楼里的教授们陆续走光。

    三号门的灯光

    1971 年春天,二十四史整理工作重新上马。

    虽然两度参与这项工作的学者在全国达到百余人,不过川流往来住在西北楼的学者教授最多时也不过二十余人。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睡得很晚,有的起得很早,有的习惯夜间工作。因此,西北楼三号门里经常彻夜有灯光亮着。

    “翠微校史”虽然只是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之一隅,却是令人难忘的记忆。这些老学者们的勤奋和执着,学养和品德,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对如今已进入老年的我来说,仍然依稀于眼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文化
   第07版: 课堂
   第08版:研学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 百科
   第12版:心理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法制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关注
点校二十四史的大师们
为什么说“装蒜”而不说“装葱”
梁启超巧对
化尴尬
中国文化知识100题(四)
来点冲动的勇气
古代科考
也有人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