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师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师生关系
需要“逃生通道”

    □ 张丰

    很多网友用“又害死一个”来形容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自杀,因为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也是受困于与导师的关系而自杀。类似的案例还有好几起。很明显,自杀虽然是极端事件,但是,有相当多的研究生正受到与导师关系的困扰。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是,王某让小陶为自己提供“叫醒”服务。如今,任何一款智能手机都有这样的功能,让自己的学生喊自己起床,更多是为了体现权力的仪式感。看起来,杨宝德和陶崇园的导师,都对自己的学生发展出某种隐秘的情感。这不是爱情,而是某种超量的控制欲。人们都痛惜于这两位男学生的“不敢反抗”,事实上,被导师“控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中国的校园,只有到了“研究生与导师”这个阶段,才算发展出了真正的“师生关系”。学生和导师是一对一的、长达两到四年的独特关系。导师需要传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他方法,更重要的是,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大多数高校都是导师一票否决,论文必须先过导师这一关,才能进入后面的评审环节,如果导师不同意,一个研究生就不能毕业。

    这就是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本质,除了人们常说的师生感情,这里也有一种权力关系。处在权力关系中的导师,会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权威。在中国的大学,一个能带研究生的教授,多半也会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导师就会让自己的学生来做。正派的老师,会给学生一点补助,在论文上署上学生的名字;自私一点的老师,免费驱使学生,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是权力关系,然后又是经济关系,最终形成一套控制体系。学生和导师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悲剧。悲剧通常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一旦学生碰到的是“图谋不轨”或心理不健康的导师,高校并没有一种让学生逃脱的机制。学生不能换导师,也没办法制约导师。

    要重塑师生关系,当然需要导师普遍懂得“节制”,需要学生更加“勇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设计出一套“逃生通道”。比如,给每个学生一次更改导师的机会;或者以类似“教授委员会”,而不是导师单独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能够参加答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课堂
   第08版:研学
   第09版:焦点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留学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法制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关注
大学生还要上自习?
阶层思维终将
损害教育公平
教师做微商 影响“不微”
“无负可减”折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困境
重塑师生关系
需要“逃生通道”
西湖大学
剑指世界一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