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家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 进 贫 困 村
——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岳阳市一中560班   徐庚尧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号民生工程,也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件大事。2017年暑假,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我走进国家级贫困县——平江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该县童市镇优良村和石牛寨镇庄楼村,随机走访调查了35户贫困户,通过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农村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了脱贫致富的思路和对策。

    一、贫困现状

    调查的35户有农村常住户116人。 2016年常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429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62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493元、财产性收入14元、转移性收入167元,分别占61.1%、34.7%、0.33%和3.89%,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按照2017年国家拟实行的3260元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20.2%,线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718元,不到总平均收入4299元的40%,这也反映出平江边远贫困地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情况。

    二、贫困成因    

    一是劳力缺乏负担过重型。如优良村6组姚根深全家4人,1个劳力,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二是疾病折磨债台高筑型。如优良村1组黄邱明家中2人,皆长期多病,大多时间不能正常劳动创收;庄楼村胡柳君一家五口,儿子大学刚毕业,两个女儿外出务工,本来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殷实生活,但由于户主胡柳君本人患上尿毒症,一个星期要到县城做三次透析,沉重的医疗费用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三是缺乏文化不善经营型。一些家庭有劳力,也很勤劳,但由于缺文化、缺技术、不善经营,劳动成果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难于有所突破;还有因智力低下致贫的,如该村8组余瘦民全家4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既没种地也没打工,仅靠政策补贴和低保收入生活。四是天灾人祸致贫返贫型。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特大旱灾、暴雨洪灾、山地灾害等,如该村高锏组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零星、十年九旱,2016年大春就出现严重干旱导致水稻大幅减产。还有工伤、交通事故等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深陷贫困之中。

    三、对策建议

    (一)精准识别。摸清农村扶贫对象帮扶需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实施精准扶持。建“同一本账”,扶“同一批人”。精准识别农村扶贫对象,将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的扶贫对象全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确保建档立卡和扶持对象上下统一。进出有据,动态管理。建立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再进,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据。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二)精准建设。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办好农村公益事业,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为搞好农村扶贫开发保驾护航。特别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强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统一规划、整合项目、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集中解决道路硬化、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配套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把集中建房农民的原有宅基地整理还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精准扶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从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基地、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自己培育等方式,上一批大项目,建几个大企业,通过他们的资金优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优势,对传统农业、传统农民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大力提升区域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实行“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方式,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注重加工配套,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既培育引进带动区域产业长远发展的龙头企业,又对农产品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重点产业。

    (四)精准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五)精准提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自主脱贫能力。积极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辟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整合各种培训项目和资源,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重点解决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靠知识和技能来增加就业收入,改变个人及家庭贫困状况。培养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贫困农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项目实施中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参与,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真正体现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重点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因人因户制定增收措施,采取项目扶持、个别帮助等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农户全面增收,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总之,在这次“走进贫困村”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之艰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更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巨变和希望,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一定能圆满实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焦点
   第05版:焦点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课堂
   第08版:研学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文苑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法制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关注
习氏家风:国事大过天
让孩子先说
走 进 贫 困 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