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建军俨然是生物教育圈里的“大咖”: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学校生物奥赛总教练,辅导的学生所获得的国际奖牌数全国第一;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中国从1993年才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到2017年12月15日,累计有99名中国中学生参加了国际生物奥赛,共获得金牌69枚、银牌29枚、铜牌1枚,其中,长沙市第一中学独得金牌6枚、银牌4枚,而高建军带的学生共拿了3金3银共6枚奖牌。
科教新报:学校在选拔生物奥赛的学生时,比较看重学生哪些方面的特质?
高建军:在选学生时,我们会在课前与课后和学生谈心,课堂中对学生课堂反应能力进行观察。总结起来是三方面的特质:第一,对生物学科有兴趣。第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看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度,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等。第三,身体素质不能差,我们学校十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体育锻炼。
科教新报:一直以来,有关奥赛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其中,“加重学生负担”的声音不绝于耳,它到底会不会加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高建军:奥赛既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进入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在奥赛中获得了奖,那么,在自主招生中则可能占有优势,比如,保送、降一本线、降分等,这些使得它极具吸引力。但奥赛不适合所有人,不适合奥赛的人,选择参加奥赛,就是一种负担,而真正热爱又适合奥赛的学生,学习奥赛就是一种享受,对于他们来说,比赛结果并不重要,知识的获得过程才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科教新报:奥赛能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什么?
高建军:大家要摆正心态,毕竟奥赛带来的保送、降分等资格都是极少数的。每年,清华、北大在自主招生中,会给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的学生免试录取资格。但每一年在五项学科奥赛中,最后全国能够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只有250个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各50人)。
奥赛其实是锻炼孩子的过程。即使不拿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锻炼,也有价值。有一部分家长功利心比较强,不考虑孩子适不适合,纯粹为了考入好学校,就逼迫孩子学习奥赛。我认为学习奥赛必须是真心喜欢,有兴趣才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进入了竞赛阶段的学生,真心喜欢这个科目太重要了。目前,我们学校参加竞赛的学生多是从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出发,这样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挑战,更加主动,也更具有创新能力。
科教新报:有人说,奥赛和高考是竞争对立的关系;也有人说,它们是平行的两条线。它们之间关系究竟如何?
高建军:奥赛和高考都是人才选拔机制,奥赛的特点是,选拔出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科研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未来可能会成为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高考与竞赛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行的选拔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打个比方,它们的关系就像两条腿,都是朝着高等教育的大门走去。奥赛非常有利于高考,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单科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这就使得他们今后在学习其它学科和专业时更为得心应手。参加奥赛的学生需要提前学习大学的内容,所以奥赛学生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早期铺垫。
据我们了解,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学生,哪怕是高考状元,都出现过进入大学后不喜欢、不擅长专业的现象,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行,不得不转换专业。
很多人认为对立,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没有处理好常规学习和奥赛学习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两不误,就考验学生的时间安排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了。
当然,说奥赛完全不影响高考学习,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学校奥赛生物组高一是以常规学习为主,每天保持一个小时学习奥赛。到了高二,用于奥赛的时间就会增加不少,自然就会挤掉常规学习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