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芬
通讯员 王小平 王丹
4人学校配备2间信息化教室
2月26日,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枫树界小学,58岁的校长刘梅辉正在检查教室里的信息化设备,迎接将要开学的4个学生。枫树界小学是资阳区最偏远的一个农村教学点,距城区30多公里,只有4个学生。这些相对偏远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被称为教育的“末端神经”,如何激活“末端神经”,资阳区一直在努力。
尽管只有4个学生,但小而精致的校园里文化墙、绿化、食堂等规划与城区学校不分仲伯。4个学生的教学点也根据学习需求,配备2间标准的信息化教室,短焦投影机、电脑、电子白板、推拉式黑板、视频展示台、大屏幕电视机等信息化设备一应俱全。
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改善了枫树界小学等村小或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为乡村孩子带去了教育福利。
资阳区教育局局长钟凤林告诉记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阳区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项目,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所有农村学校在硬件建设上都与城区学校统一标准,师资统一调配,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
目前,该区校园网络覆盖率100%,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100%,建好了4个同步直录播室。透过一根网线,城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城乡孩子共享知识盛宴。
老教师乐享多媒体新教法
开学在即,刘梅辉正在准备开学要用的课件,他娴熟地打开电子书,下载、制作、修改……“局域网的教学资源包里有几十套电子教材版本供参考,制作课件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虽然地处农村,但教学资源跟城市是一样的。”58岁的刘梅辉已经有37年教龄,“我教学生涯的前30多年都是“一本教科书+一根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在用信息化教学真是太方便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自配备信息化教室之后,刘梅辉每周五下午都到新桥河镇中心校去参加“相约星期五”的教研活动。观摩骨干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上示范课,向电脑专业教师学习如何操作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
“老师的运用才是检验教育信息化成效的关键点,如果老师不用,信息化就是一种摆设。”资阳区教育局副局长陈立新介绍,在资阳区,只要是在岗老师,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学会使用信息化教学。
53岁的张励力是资阳区长春镇碑石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她积极参加教育局与学校组织的培训,不断向年轻老师请教,经过1年的沉淀,张励力已经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升级课堂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她用视频播放恐龙在空中盘旋的样子,体型庞大的霸王龙、敏捷的翼龙、怪异的三角龙……“孩子们觉得特别新奇,兴奋得眼睛里都放出了光。”
同步课堂补齐艺术教育“短板”
“预防流感有什么好办法呢?请争鸣小学的同学回答问题,请石码头小学和划香仑小学的同学当好小老师,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再说说你平时用过什么预防方法?”城区石码头小学的同步直录播室里,老师卜天丫正通过网络互动课堂给茈湖口镇争鸣小学和长春镇划香仑小学等3所学校的孩子们同步上健康教育课,3所学校的学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划香仑小学学生小英在日记里写到:“我们以前都没有上过这样的健康课,城里的老师可以通过电脑屏幕点名让我答问题,有趣又新奇……”
同步直录播室的建设和使用,为农村孩子带去新颖的课堂学习方式,尤其是上音乐课、美术课、书法课、体育课等特色课程时,“共上一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短板”。
资阳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多方面不断缩减城乡教育差距,也悄然改变着农村家长的观念。张家塞乡下资学校学生家长皮佑于在广东打工,原想把孩子带到广东读书,现在,“老师常常把孩子们上课的视频传给我们看,孩子学得可认真了,成绩也很好,我很放心让她在本地学校学习。”皮佑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