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科教新报·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长沙铜官窑:带你梦回大唐

    龙窑遗址陶瓷烧制展示雕塑

    “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题记碗

    铜官窑遗址展示的唐朝陶瓷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长沙铜官窑(也称长沙窑)的诗文壶,千古盛名。2018年1月14日,在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里,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国宝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了,她承载了长沙千年的文化与历史,见证了大唐时期长沙的热闹与繁华。节目中,当国宝守护人何炅用长沙话呼喊:“长沙窑,大唐造。大唐造,长沙窑”时,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了。湘博馆藏数以万计,为何选择她?《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汤浩说:“长沙窑最能反映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多个世界第一引起世人关注

    1956年冬,湖南文物普查队在长沙产瓷名镇铜官,发现了彩瓷片及完整器物,普查队确认:这是一处成功烧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至此,长沙铜官窑在尘封地下千余年后被人们发现。

    当时,国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对长沙铜官窑烧制出的釉下彩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它所采用的装饰方法超出了当时的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据统计,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如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大量实物证明,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

    除此之外,长沙铜官窑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世界彩瓷史上是开先河者,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纹饰潇洒飘逸,对唐朝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铜官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铜官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全唐诗》对唐代诗歌并没有收集全,有很多诗出现在铜官窑瓷器上,却没有收录在《全唐诗》里,应该说铜官窑上的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时间回溯到1100年前。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告别了黄金时代。北方的长安,这个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冷清、衰败。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正燃起热烈的火焰。一群人正在一个个龙形窑场里,用山柴烧制瓷器。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一位叫作李群玉的诗人,来到这里,看到这幅景象,写下了当时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景象。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同时开创了陶瓷业的辉煌时代。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

    若干年后,一艘阿拉伯式的帆船,停靠岸边。珠光宝气的阿拉伯商人大肆收购了大量便宜而又精美的“大唐制造”瓷器,船从靖港出发了,可是,最终这艘庞大的商船消失在印度洋。

    这一消失就是1000年。直到1998年,这艘沉船才被德国寻宝者在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并开始打捞,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其中5万余件产自铜官窑。这一惊世发现,慢慢诠释了一条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当时,一个窑场一次能出口数万件瓷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足见当时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生产盛况,也说明铜官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铜官窑自被发现以来,出土文物已过万件。湖南省考古所原所长袁家荣表示,长沙铜官窑文化的考古发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不过分”。经考证,铜官至今有方位、地址、名称的古窑仍有72座,星罗棋布,遍及全镇。

    (蔡侗辰  王 燕/文)

    (图片和资料均由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提供)

    非遗接力

    拥有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长沙望城区,让“非遗进校园”遍地开花。2010年以来,望城把“非遗”项目——陶艺和剪纸带到多所中、小学校的兴趣课堂。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获得了乐趣,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活态文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师说
   第04版:人物
   第05版:文苑
   第06版:成长
   第07版:论坛
   第08版:广角
   第09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0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1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2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3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4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5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16版:科教新报·特刊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交流
   第B3版:论坛
   第B4版:新说
千年长沙铜官窑:带你梦回大唐
汨罗长乐抬阁:故事古镇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