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家报社邀请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作家,写一件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事件。那时我是山东高密的农民,实在想不出我们村发生过什么国际性文化艺术事件。后来,我想起一件事情。1972年深秋,县城上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人们说,这个电影非常好看,所有去的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甚至有人在电影院哭昏了,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抢救。这勾起了我和村里几个小伙子的兴趣。我们是社员,去县城看电影要经过生产队长的同意,我们没有请到假,偷偷跑掉了。从我们村到县城50里路,我们一路急行军,上气不接下气往县城奔跑。跑到县城,11点以前的票全部卖光,只能等深夜那一场,结果进电影院还是满座。电影开始不久,四周就响起了抽噎声,慢慢发展成低声抽泣,后来有人嚎啕大哭。我向来号称眼睛比较硬,但也受到电影情节的感染,热泪盈眶。看完电影,我们连夜跑回家。第二天一大早,队长见我们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不请假就跑了?我们说,看了一部非常感动的电影。队长说,什么东西也比不上吃饭重要,电影能当饭吃吗?你们看了一场电影,今天早上不吃饭可以吗?我们说不可以,因为跑了一夜很累,必须吃饭。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看电影确实比吃饭重要,如果让我饿一天肚子能看一部好电影,我一定会饿肚子。
前几天,我看电影《芳华》,同样泪流满面。电影里那些人物,让我感觉就是自己的战友,他们的青春是我的青春。当他们的命运遭到挫折,尤其是精神受到创伤的时候,我感同身受。
我是一个不太高级的电影观众。现在一些很高级的电影观众可能会说,这些催泪的电影不深刻,真正深刻的电影是让人流不出眼泪的,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比较一般的电影观众,我还是希望看到,能引发感同身受的电影,让我跟电影人物的命运混杂在一起的电影。
莫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