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功勋
去年秋,收到黄三畅先生给我寄来的一本散文集,看“作者简介”,第一句是“自由撰稿人”。我笑着说,这老夫子也真是,有头衔也不要,有的人求之不得呢。
一次,武冈一中请黄三畅去做文学讲座,打电话问他海报上怎样称呼他,他说:“就是业余文学爱好者黄三畅,千万不要写什么作家之类!”
我还早听黄三畅说过:“一个写作者,要靠作品说话,靠头衔唬别人,是不能得逞的。”
他是武冈市作协副主席,别人喊他“黄主席”,他要么不答,要么说,“我是老师,喊黄老师!”
黄三畅说,他别的头衔都不要,只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头衔就可以了。他说,教书才是他谋饭的手段,写作只是一种爱好,充其量也不过弄点油盐钱,因此首先要把书教好,其次才考虑把文章写好。但其实,黄三畅是把教学和创作的“矛盾”处理得很好的。他书教得好,是一方名师;创作也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古人说教学相长,他是“教创”相长。
他很看重教师的名分。有一年一个傍晚,他和两个朋友去看另一个朋友,朋友单位的守门人不准他们进去,黄三畅说自己是一所中学的老师,以为那个守门的会“尊师重教”,准他们进去,但守门的还是说“不”,还讽刺他们。黄三畅说:“我要不是披着人民教师的外衣,一定要打你一顿饱的!”
但黄三畅似乎也并不特别喜欢教书。退休后,有人请他到外地一个学校去教复读班,开出的年薪很诱人。但黄三畅说:“不去,再加一倍也不去。”那人不解:“知道你喜欢写文章,你每年能弄到多少稿费?”黄三畅说:“你开出的年薪的百分之一都没有。”那人说:“那你……”黄三畅就给他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那人听得要懂不懂,叹着气走了。
退休后黄三畅就是“专业作家”了,体裁除了原先喜欢的小说外,也写散文。他说:“我原先很少写散文,业余一心一意写小说,后来觉得不必偏于一种口味,就业余分出一些精力来品尝散文写作的味道了。”他的散文有独特意味,《行吟古城古州》写的是乡土历史文化风俗,有的人居然拿着他的书,到他写过的地方去观赏、感受、体味,然后说,真的感受、体味出特有的味道了。
这“特有的味道”可不是轻易得来的。退休后的黄三畅常常一个人戴一顶遮阳帽,骑一辆自行车,奔走于城郊。他说武冈城郊方圆20里的每一个村庄他都到过,有时遇到一棵树一眼井一座古桥一座破屋一段石板路……就要凝视、流连大半天。早几年他在一座破旧的古屋前流连,被人怀疑是来偷古屋的花格子窗棂的,逼他到村长那里去。见了村长,大喜,原来村长是他好些年未见的文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