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杭,算算这次花了多少?”每次和母亲到超市购物,小学生张竞杭就成了妈妈的“小算盘”。一眨眼工夫,张竞杭的答案随口而出,这让周围的人惊奇不已。
现已是5年级学生的张竞杭从幼儿园开始拨动算盘,是资深的珠心算少年了。“现在已经不用再拨了,算盘早已印在心里了。”张竞杭妈妈说。
2013年,珠算申遗成功,再次受到世人关注。曾经黯然失色的珠算逐渐回到人们视野中,珠算博物馆、珠心算学校、珠算课外兴趣班、珠算校本课程,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初步估算,全国现在学珠心算的孩子有上千万。”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王朝才说,这不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基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尽管珠算的计算功能减弱了,但它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焕发出新的活力。
珠算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开盘”“收盘”“大盘”“操盘”显然都与珠算相关。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词汇就源于珠算。比如:三下五除二、运筹帷幄、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九九。而精打细算的传统家风与珠算文化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岁月,算盘是简便的计算工具,有着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算珠上下翻飞,珠声疾如骤雨。”在中国古代,练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曾是账房先生的看家本领。
小小算盘玄妙无穷,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明朝时珠算传播到海外。在现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也都把珠算看作对少年儿童进行计算技能训练、开启智慧之门的途径之一。
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实验数据显示,珠心算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直到20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珠算被取消,2011年重新修订后增加了“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珠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心算再次进入我国幼儿课堂,纳入小学校本教材。
走过寒潮,珠算回归。今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今年9月起,确定120所小学为江苏省第二批珠心算教育实验学校。在浙江慈溪,曾专门出台《关于重振珠心算事业打造特色文化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从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等方面,有力推动珠心算的发展。
“时代在变,珠心算也在与时俱进,从以算制胜的‘神算子’时代,转向以增强儿童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与表象能力为目标的启智时代。”经历起起伏伏,浙江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周利民深有体会。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