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三湖镇中心小学 唐小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其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体会估算用途,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估算题材,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常估算、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优越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例如:结合学生春游活动设计“春游活动计划”,其中会涉及许多数学问题:每张门票多少钱?有多少人要去?租什么样的车去?车费多少钱?怎样租车最合算?购买哪些物品?每个学生大约要花费多少钱?全班至少要带多少钱,等等。面对上述问题时,如果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这类问题,培养其估算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二、结合教学过程,渗透估算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用估算法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探寻解题思路,检验解题结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或精确计算较难取得答案的问题,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如,小红用电脑打字,每分钟能输入85个字,9分钟能输完700个字吗?按照估算的方法,应该把85看成90,但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做就不正确了,应该把85向下估看成80,用80×9=720,720>700,才能说明一定能输完。如果将85估看成90,就有可能是因为向上估了才输完的。代入验算,证实估算是正确的,且比常规解题方法来得简便,这样学生的估算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解题策略,加强估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某敬老院里有11位平均年龄80.5岁的老奶奶和12位平均年龄73.6岁的老爷爷,问这些老人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做这道题之前我们根据题意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应在73.6到80.5岁之间。如果列成(80.5+73.6)÷(11+12)=6.7(岁),老人的平均年龄是6.7岁,这个答案显然不符合实际。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学生先估算一个问题的结果,然后将其估计值与它实际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觉察到错误并加以更正。最后,让学生掌握优化策略。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是估算的又一大特征,在学生估算过程中,由于所选的角度不一样,往往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广阔性。
四、加强督促引导,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多挖掘隐含的估算题材,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进行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渗透训练。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经常性地让他们估计一下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中年级学生则可以让他们经常性地估计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物体的量差范围;教师还可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些现实情境,让他们通过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合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跳出单纯为学而教的思维误区,把估算教学的行为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和角落中去,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意”教学中“无意”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以及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教师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可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能力,使其估算结果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