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教授戴伟迷上给中国中学生做科普

    戴伟教授在演示“震荡反应”实验

    在人生的前30多年里,戴伟(David G.Evans)一直按部就班地生活在英国,先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到布里斯托大学做博士后,然后在埃克塞特大学任教,并未踏足过中国。如今,戴伟说着一口流利得让人怀疑他是个“假外国人”的汉语,习惯了周末加班的“中国式”生活,痴迷于中国的文化、烹饪和啤酒,还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和化学科普专家……这种种“元素”在他的生活中碰撞组合,恰如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学的第一句汉语是“没有”

    这一切要从1987年说起。那年,戴伟第一次来到中国,受邀来南京参加一次国际性配位化学会议后到苏州、上海等地游览。当时的中国远没现在这般繁荣,即便在上海滩,街上跑的也还是票价几分几角钱的“巨龙车”,晚上6点后就再难找到营业的商店和饭店。“超市?没有。餐馆?没有。住宿?也没有房间……”戴伟说,他在中国学会的第一句汉语不是“你好”,而是“没有”。

    尽管如此,戴伟还是对中国着了迷。在之后8年里,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一次,每次来之前都会特意跟着磁带录音机学习汉语。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戴伟感到惊喜,他在这里看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期盼着新的生活和体验。于是在1996年,他决定到中国定居、工作。

    “你疯了?”“你很勇敢!”戴伟的同事一脸不解,这位牛津大学博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教师、研究室主任及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为什么要跨越半个地球去“穷乡僻壤”工作?但戴伟坚信自己的选择。

    1996年9月,戴伟正式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虽然当时4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实验设备也不够先进,有的实验药品甚至要等上个把月才能送到,但戴伟却乐在其中,做实验,带学生,搞产业化……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应用化学系现代化学研究所教授段雪,共同开辟了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

    目前,戴伟所在的实验室有一个项目就是帮助牛津大学把某项研究转化为产品供给一家知名企业,并已在山东建立了小规模生产线。“如果没有我们,牛津就没法和这家企业合作。产业化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说完,戴伟补了一句,“不来中国才后悔”。

    科普界的一股“洋流”

    在所有工作中,戴伟最为乐此不疲的则是“科普”。2011年,他在一位英国慈善界朋友的邀请下去北京某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化学,自此便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科普”和旅游、中国菜、啤酒一样,已成为他生活的“关键词”之一。

    就在前不久,戴伟教授还为北京市和平街一中的学生演示了一场神奇的化学“魔术”——半瓶黄色溶液经他一摇就变成红色,再摇又变为绿色,这个名为“化学红绿灯”的实验引来了学生们的连声惊叹。

    这样一堂化学科普课通常包括两三个类似的实验。从开始准备实验用品到作报告,做实验,再到清理实验“战场”,戴伟往往要像“陀螺”一样转上5个小时,“有时讲完会有点累,但给学生讲化学时一点不觉得累”。

    在他最初做科普时,有同事建议他直接把科普内容拍成视频,省心省力。但戴伟认为科普一定要让大家参与互动,“干讲没意思,就像听歌手的DVD和到演唱会现场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化学教学和科普常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少孩子都没亲眼见过自己倒背如流的化学式实验时的情景。但像我小时候就开始在家中花园的棚子里做很多实验,虽然后来才知道那些实验多危险”。

    于是,戴伟结合中小学课堂和日常生活设计了一系列既长知识又安全有趣的实验,其中包括“化学红绿灯”“大象牙膏”“大炮反应”“阿拉丁神灯”等。这些实验不仅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登上过高大上的科技节、科技馆,也去过超市等更接地气的场合。“科普是针对公众的,要深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去。超市是个生活化的公众场合,在那里进行科普可以让那些没去过科技馆或科技节的人也能了解科学,走近科学。”他说。

    与时间赛跑的人

    自2011年至2016年,戴伟参加了由科技部、中国科协等主办的大型科普活动50余场,现场直接受益者10万余人。此外,他每年还要辗转于全国50多所高中进行科普,这不包括其他一些慕名邀请戴伟去讲课的学校。但即便再忙,戴伟也会挤时间去给北京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上课,并给那里的孩子送去免费的实验用品,“要让那里的孩子也能有条件接触到有趣的化学”。

    但戴伟渐渐意识到,仅靠他一人之力在课余时间做科普是不够的。于是,他去找学校领导商议,希望自己的工作重心可以转移到科普上来。最终,戴伟如愿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和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支持与赞助,并开始带着想参与其中的研究生一起做科普。“有的研究生如今已能独自‘hold’整个课堂,这样很锻炼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既可为他们以后做科普积累经验,更有利于他们以后找工作。”

    让戴伟感到欣慰的是,他发现中国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这是件好事。但绝大多数大学老师都很忙,很少有空闲时间做科普。”戴伟认为,鼓励科学家进行科普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科普工作进行评估,“比如科普工作是否算是评职称的一项指标?目前英国也在探讨更公正的科普评估方法。”

    但这些都已不是戴伟的阻碍。虽已年近花甲,戴伟却未想过退休的事,他笑着说,“即便退休也想把科普一直做下去”。

    (来源:中青在线 孙庆玲 张宇/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师说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家教
   第07版:课堂
   第08版:文化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论坛
   第12版:留学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法制
   第15版:广角
   第16版:纵横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论坛
   第B3版:交流
   第B4版:新说
洋教授戴伟迷上给中国中学生做科普
一个小乡村走出21位博士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