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起“诗心”更唤起“诗教”
——《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

    □  陆扬   张一帆   草容

    放眼中国和西方,人文传统即便被边缘化,终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就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七艺”而言,它将其中的文法和修辞改造成人文精神的培训,要求学生能读会写,着重训练学生翻译和阐释古代经典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古典文献中的人文主义从文本到课堂,从课堂到人生,从人生到社会,普及开来。其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与我们今天见证的中国古典诗词启蒙热情,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搭建诗与远方的津梁

    今天,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很有市场:古人的生活相对单一,今天的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因而年轻人往往不愿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只要对历史与现状多做一点审视与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站得住的依据:不是不愿接触,而是缺乏备选项。人生道路在开拓之前,首先需要选择。既然说今天娱乐方式多元,为何一定要规避和拒绝流觞曲水、诗酒唱和、简札酬答?为何不把大量刷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分配出一部分来读旧体诗、写毛笔字、哼唱京剧昆曲呢?

    修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固守心灵家园,有助于我们站到古人的肩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运用好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诵得更远,跨越时空;传诵得更深,直指心灵。

    我们也应警惕,不能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修习当作新的功利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为了远方,而不只是近处;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久为功。

    找寻古诗词中生态保护之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静思的生活早已远去,古人诗句的美,在春节这几天闲暇的日子里,让人品出“诗与远方”的丝丝滋味。现在,重归繁忙,寒冬已过,春天已至,梦中的春天却仍萦绕心头。

    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这样的春天景物,曾经像空气与水一样,四季轮回地来到,伴随我们走过千年。而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长假,在很多地方,想要一饱自然美景,都只能去如“盆景”般的旅游景点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好大自然这个心灵家园?

    在古人的笔下,自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也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师说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课堂
   第08版:留学
   第09版:家教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文苑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法制
   第15版:采撷
   第16版:广角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文苑
   第B3版:交流
   第B4版:新说
唤起“诗心”更唤起“诗教”
借古鉴今 雄威三军
古木随风婆娑舞 载史言志绿常青
龙之介:带来了“罗生门”
寻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