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阳县英陂中学 盛志柏
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不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而且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已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恩尼斯)。如在学习中,有的学生敢于与同学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反之,有的学生迷信教师和书本,把权威的话当做金口玉言,便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当然,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法可依的。
一、消除迷信权威的定势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进行阅读批判的心理准备,而学生要具备阅读批判的心理,就要消除迷信权威的心理习惯。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教材与教师的权威以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一大批惟书惟师的温驯“小绵羊”。教师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做听话的“乖”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希望儿女听老师的话,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孩子。教师讲授的都是“无可置疑”的教材知识,教材是专家制定后在全国统一实施的蓝本,只能遵从复述,不能质疑创新。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它要求不迷信,不盲从,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因此要具备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消除心理定势,不要迷信教材,迷信老师,迷信权威,不能把权威当做自己思维的无形枷锁,不能因为是名家的文章就惟命是从,而是要在阅读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提出疑问。学生只有放下思想包袱,从思想上解放了自己,才可能有自己的思维,进而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破除迷信。
二、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
要建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部分教师往往注意师道尊严,过分讲究课堂纪律和有序性,对学生实行专制化管理,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为挑战,或是视为扰乱课堂纪律,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使得学生不敢思、不敢言、不敢问,导致学生的思、言、行一切活动时时都处于被压抑状态。因此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需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情感才融洽,课堂气氛才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爆发,学生的见解才能更深刻。
要让出半个讲台给学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比如教学《祝福》,教师分析完祥林嫂的形象,再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了柳妈的形象,还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大讲特讲,学生毫无独立思考的空间,全无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此教学,如何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留出时间,让出讲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发现,而无须把问题“格式化”在课堂上。
三、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起步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相异和相反的见解。朱光潜《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和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经常性的反思,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怀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开端。教师应成为激发学生质疑的专家,要经常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特别是能体现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疑问。但更重要的是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疑解惑。比如《虞美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61页)一课,课下注释对“只是朱颜改”的解释是:“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朱颜改”改变的不应是宫女,而应是李煜。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并且不时有精彩的言论冒出。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老师“激疑”,还是学生“自疑”,有了疑问,就要解疑,而解疑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分组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要引导学生异向思维。异向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异向思维要求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倡导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正如英国思想家密尔所说:“对于异于寻常的人,不应该阻止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