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澧县盐井镇中心小学 张轶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碰到“求30比25多百分之几?”这种数字题时,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往往会很高,但若是“一种商品原价300元,现卖250元,比原价降价百分之几?”这种文字题时,许多同学就会感到为难了。这是由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而导致理解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经常训练学生带着疑惑去读,学生才能慢慢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生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二、手脑并用,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的特殊性重在“理解”二字。数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古代数学家研究出的结论,而要找到这种结论的“为什么?”,必须要孩子们结合以往学习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从实验中得知。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即为圆周率。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阅读教材并动手测量后得出结论。这样边阅读教材边动手实验,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
三、多样表述,以“思”促读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在变化中被激活,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四、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让孩子们将“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圈起来,并引导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再列式计算。如:“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三口人每月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一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三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题中的“每月”、“每天”、“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后去找对应量,再进行合理的解答。又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