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华容县插旗中学 李 峰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引人垂泪哀叹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人物眼神为重点的肖像勾勒。
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作者就是根据她悲惨命运的发展变化过程,开展了步步深入的多层次描写。
祥林嫂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尽管受到夫权的凌辱,然而她还是把丈夫当作自己的生活依托,把儿子当作生活的希望和精神的支柱。当她失去生活依托和精神支柱之后,作者抓住祥林嫂当时尽管悲哀万分,但还是想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对祥林嫂的眼神展开了第一次描写:“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传神且精妙的勾勒,形象地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万般痛苦和悲伤,使读者体会到祥林嫂饱尝生活的艰辛。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年轻的女性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摧残。但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她还是敢于挑战命运。求生的欲望,驱使她又来到鲁家,然而此次的挑战,竟成为她走向痛苦的开始,是她命运发生根本变化的起点。
此次勾勒的肖像是祥林嫂命运发展中的首次亮相。从“泪痕”二字上读者就可以触摸到她那缓跳的脉膊。而如此丰富的含义,作者仅用了略略的一笔。每当读到此处,让人不禁感觉到,有一团悲凉的浓雾在幽深的心底渐渐升腾。
祥林嫂不仅遭受了封建势力的打击,而且还遭受到封建神权的欺凌和愚弄。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被柳妈胡诌为是因她的命差而决定的。柳妈不言其烦地逼惑她,要免除死后的痛苦,就必须捐门槛,于是她当心阴间有地狱,人死后会变鬼。重重的焦虑致使她“两眼上便围着大黑圈”。真假难分的矛盾心理使得她不但“眼睛凹陷下去,精神也不济了。”显然,祥林嫂的这种惨状是因封建意识对她施以的重重围困造成的。
祥林嫂的眼神相当明显地告诉读者,她已经陷入精神的迷惘之中,“大黑圈”包围了两眼,眼前是黑雾蒙蒙,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兼并毒害,使她双眼失去了光亮,她所处的空间,已经漆黑一片,其本人好像是在慢慢长夜里飘游。这种极度的精神折磨,如同一头恶兽在张牙舞爪恐吓着她,威逼着她,将要吞噬了她,使她的精神处于非正常状态。她希望得到拯救,但不敢呐喊;希望排除痛苦,又不敢把握自己的命运;希望获得幸福,却无法摆脱邪恶。人物的种种心理,读者都能从作者勾勒的眼神中细细体味而逐一感受。
两次肖像的描写类似于两幅人物素描,从画面的着色来看,前者是苍白的(消失血色),后者是浓黑的;从描写的部位来看,采用了由外及内的顺序,即从眼角到眼圈再到眼珠。描写的颜色和部位的变化,是根据人物的悲惨命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有主有次,有轻有重的勾勒,充分达到了“物以境迁,情以神移”的艺术效果。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最底层人物的典型代表。死,是她必然的归宿。“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就是祥林嫂在命运枯竭前夕残留于人间的躯壳。读至此处,不禁使读者掩卷而泣,心寒不已。
这幅木刻似的“雕像”深刻地表明,冷酷的现实、非人的生活让祥林嫂无法承受,其内心的痛苦再也无法表露于眼神。精神完全麻木,生活彻底失望,人生的末途就要在她脚下终止,生命的枯叶就要寂然垂落。她离开人世之前,只好用“间或一轮”的目光表示对非人社会的冷漠轻蔑。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观察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人物的思想、精神、情感都可以从眼神中得以充分的表现。因此,鲁迅先生在塑造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就是以眼神作为突破口,多次反复勾勒,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触之可及、视之可感,颇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只要读者细细体味,就可以感知到这一形象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