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家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屠呦呦:父亲为我埋下梦想的种子

    屠呦呦

    □ 高毅哲

    12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曾给出这样的评语:“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站在科学顶峰的女科学家,看看她的家教成长故事。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那时,父亲总是带着屠呦呦一起去书房看书。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在父亲的熏陶下,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屠呦呦渐渐长大,她开始给父亲做帮手。父亲背起竹篓外出采药时,少年时期的屠呦呦都会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追着,或钻进丛林寻觅,或抄起铁铲挖掘,或捧起草药嗅闻,期间,父亲会穿插地给她讲解中草药的点滴知识,比如采收时节、药用部分、保存方法、品质疗效、贮藏要点……采药归来,屠呦呦的劲头会更大,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要跟着父亲一起炮制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并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多年以后,屠呦呦对此仍记忆犹新,“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

    心中治病救人的梦想渐渐清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系,这在当时是一个少有人问津的专业。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父亲沉思片刻,说:“我原以为,也只希望你长大了做好一个医生。没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负!”

    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屠呦呦很开心,父亲给她埋下的梦想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她说:“家人给予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巨大动力。事实证明,我确实在未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师说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文化
   第07版:法制
   第08版:关注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论坛
   第13版:成长
   第14版:随笔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广角
屠呦呦:父亲为我埋下梦想的种子
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培养爱劳动的孩子从这些做起
父母更偏爱与自己
情趣相似的孩子
帮女儿克服“鸵鸟心态”
一个游戏,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