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瑶
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我下乡去采访。和当地对接的工作人员见面,对方热情地称呼我为“大记者”。当一声“姚大记者”在耳畔响起时,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我二十三岁的年纪,涉世深浅已明摆着,文章能拿得出手的真没几篇。虽说只是一个尊称,但仍让我觉得羞愧,只好难为情地说:“还是叫我名字吧。”
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姐姐在省城有套单身公寓,自己另住一套75平米的二居室。某天,小妹来看她,满目艳羡:“阿姐,你太牛了!”姐姐脸上笑笑,心里被挖苦了似的:“就这么点大,又不是别墅,有啥牛的!”尽管她明白小妹绝无此意,但还是难掩愤愤之情。
虽然房东的价值观我不敢苟同,但有一个意思没说错:有多少分量,就担多少赞赏。
如今是个人人自我宣传的年代。仿佛头上如果不顶个“会长”、“专家”、“艺术家”、“大作家”的璀璨光环,就不能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但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领域,当得起“出类拔萃”这四个字的,恐怕真数不出几个。于是等级划分越来越细,较一流次之,而较二流超之的,可称“准一流”,依次还有“准二流”、“准三流”……
陈丹青曾说,在国外,很少人说他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他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这让他很害臊。因为所有的书教给他的就是一件事情——要保持清醒,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弄成一种身份,更不要因为虚假的赞美而失去了自我。脑门没有王字,人类也凭借勇气,探索世界;背后没有翅膀,人类也用智慧,翱翔天空。如此努力,只为入了大自然之流,入了宇宙之流。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总好过自封一流的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