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朴民
越王勾践一直以来是历史上备受肯定和推崇的正面人物,他从绝境中奋起,卧薪尝胆,历经十年,终于在吴越两国的生死较量中笑到了最后。但我对他却怎么也难以萌生敬重仰慕的情愫。因为勾践的胜利,是以突破人类道德良知的底线,蔑视和毁灭公认的规则为前提的。
越王勾践的本性,从根本上来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狼子野心,蛇蝎心肠”。勾践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毫不掩饰地释放了这种邪恶丑陋的能量,在携李之战中,面对强大的吴军和身经百战的吴王阖闾,他匪夷所思地采取几近极端的招数:在阵前让数百囚徒排成三列当众自刎,并趁着吴军将士目瞪口呆、惊魂未定之际发起进攻,一举而克,凯旋而归。这种做法充满着血腥与残忍,靠此取胜,显然是完全打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更让人切齿痛恨的是,越王勾践“食髓知味”,在后来的吴越角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类似的招数,将阴险毒辣的小人文化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导致农田颗粒无收的举动,就是颇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众所周知,按照当时通行的“军礼”原则,“不加丧,不因凶”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戒律之一,也就是说,不能乘人家国君新丧,正进行权力交接之时展开进攻,也不允许在敌对国家遭逢天灾、出现饥荒的凶年之时发动战争。不仅如此,敌对国家之间还有在凶荒年份互为救助的义务。这就是上古的“人道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一直延伸到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很好地恪守了这种“救荒赈灾”的基本原则。当越国闹灾荒,向吴国提出了借稻种的请求时,毫不迟疑地满足了对方的愿望。可是,风水轮流转,等到吴国遇上同样的困难,向越国借稻种之时,越王勾践不出借也就算了,竟然还能想出最恶毒的招数,将稻种煮熟了之后再行出借。这样的种子播种在大地上,当然不会发芽,更不会成长,使得吴国饱尝错失救荒赈灾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加重灾难的苦果。这样的手法,显然不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可勾践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如此从容,如此自然,丝毫没有流露半点道德上的愧疚。这绝对称得上是古代版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了!
越王勾践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后人对此不仅没有丝毫的谴责,反而津津乐道他的“成功”、他的“霸业”,只看到其“卧薪尝胆”、快意复仇的光鲜,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扭曲和悲哀,也给后世的人们作出一个十分丑陋的负面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