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科教新报·言论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科教新报·综合

第03版
科教新报·校园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助人为乐”尴尬

    岳阳市云溪区一中高三300班  刘晗

    众所周知,“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人也都在积极践行着这一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有人说:“扶,不敢;不扶,不忍”。一些因助人为乐而惹祸上身的例子让传统美德陷入一种莫名的尴尬。

    不久前,一则“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的新闻在网上被越传越广,人们心中本来就少的信任感越发岌岌可危。近日,针对139010人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20.2%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身边有过老人倒地而得不到帮助的事情发生,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扶不扶老人很纠结。那么,我们是否要收起我们的爱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并且提醒其他人小心提防可能的陷阱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对待它。首先,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支流与主流,不能让“善行被讹诈”一叶障目,也不能让“社会道德滑坡”谬论污染公众心理、伤害社会道德良心。我们观察、分析任何问题都看主流、看大方向。要清醒的看到,这样的老人、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极端个案。助人为乐,解危济困,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主流。比如上海滩有名的“厨神”戴行舟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将退休金和“捡破烂”所得捐出,感动了无数人。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摔倒的老人,大多数人仍然选择站出来伸出援手,用爱心善举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我们不能因为畏惧诬陷而道德冷漠,也不能因为一小部分“坑雷锋”的现象,而不敢去当“活雷锋”。

    其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价值取向,让“好人好报”落地生根,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舆论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对好人事迹的宣传,本身就是回报好人的一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营造善行善举有善报的舆论环境,才能让道德标杆树得更直,更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好人、理解好人、学习好人、回报好人。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中国,“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医生”、“最美清洁工”等好人纷纷涌现,在“好人”的宣传工作中各类媒体也正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营造出了健康的舆论氛围。

    最后,要用法治激励善举,用制度守护良知,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长效机制。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需要有一套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要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有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科教新报·综合
   第03版:科教新报·校园
   第04版:科教新报·信息
   第05版:科教新报·师说
   第06版:科教新报·文化
   第07版:科教新报·风采
   第08版:科教新报·纵横
   第09版:科教新报·镜像
   第10版:科教新报·湘韵
   第11版:科教新报·表达
   第12版:科教新报·感悟
   第13版:科教新报·成长
   第14版:科教新报·圆桌
   第15版:科教新报·杂谈
   第16版:科教新报·关注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科教新报·探索
   第B3版:科教新报·交流
   第B4版:科教新报·畅谈
   第B6版:科教新报·教研
   第B7版:科教新报·互动
   第B8版:科教新报·言论
莫让“助人为乐”尴尬
我和橘子树的故事
如何引导内向高中生健康成长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