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娅 胡荧 通讯员 向小英
10月9日,我们来到湘西边陲的龙山县,拜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发斌。
本报记者:我们得知,您去年底才来到教育局工作,但却多次提到和教育有着化不开的缘份,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和教育如何结缘的吗?
李发斌:教育是伟大事业,人人都和教育有缘。像我这样出生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崇拜老师,渴望知识。我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老家在龙山县最南边的里耶海拔1300多米的深山之中。小时候经济困难,但父母仍坚持送我上学读书,他们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而今确实帮助我走出了大山,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所以我特别希望能为哺育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如今有这个机会,是既感到荣幸也觉得肩上担子沉甸甸,决不能辜负百姓的期望。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教育让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从千万个家庭来看,教育改变了很多农村孩子的命运,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有立足之地,改变了家庭的面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的公平就是社会的公平,教育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本报记者:对于龙山教育,过去您是一个旁观者,现在您是一位教育人,能介绍一下您眼中的龙山教育吗?
李发斌:龙山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挽巴蜀。从湖南地图上来看,他是“人头”的额头,是对外最光亮的地方,但这里却是全省最贫困的地方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龙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县里财政吃紧,教育的发展有诸多掣肘。但县委县政府给予教育的支持从未少过,你们走进县城,不难发现最好的地段盖着学校,下到农村,能看见最好的建筑也是学校。我们还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奉献着,我们的学生也吃得苦、肯学习,龙山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排在全州前列,今年高考,我们的本科上线率达到56%,4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本报记者:我们过来采访,发现教育局上上下下都在忙碌,中午休息时间您都在加班工作。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你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龙山的教育环境,具体有哪些?
李发斌:我们采取的措施可以用“四种理念”,“五字措施”来概括。“四种理念”即“立德树人”,“质量强教”,“科研兴教”,“满意立教”。我把“立德”看作一切工作的前提,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育人,成人后方能成才。“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我们工作的抓手。“科研”是强大的生产力。“立德”“强质”“科研”最终要让社会满意,教育部门在其中做好服务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
“四种理念”是一面旗帜,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路前进。在“四种理念”引导下,我们按照“五字措施”部署实际工作,即“质”、“管”、“建”、“优”、“廉”。“质”是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推进科研兴教,发展素质教育。龙山的素质教育大量借鉴了本地的优秀文化,在里耶小学,我们大力打造“秦简文化”;在靛房九年制学校,我们实行土家语、汉语双语教学,推广“摆手舞”等土家文化;在茨岩中心小学,红色文化成为学校亮点。“管”即管理,重拳出击,纠正师德师风。“建”是建设物质基础,在农村,我们抓合格学校建设;在城镇,重点解决大班额问题。今年,投资7000余万建设的思源学校将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优”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通过大力宣传,培养全社会重教兴教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用教风带动学风,优化校园环境。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廉”即廉洁,廉洁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要求项目建设公开招标,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等工作。同时,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按成绩公平分班,杜绝拉关系、找后门。
本报记者:我们听教育局其他同志说,您是一个实干家,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县85%的学校都到过,多次召开现场会研究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龙山职业中专,顺利解决了扩建等遗留问题。是什么激励着您这样做?您的教育梦想又是什么?
李发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我的动力,我来自农村,是教育让我走出大山,成人成才,反哺家乡的教育事业是我的义务。我希望龙山的教育能够让人民满意,能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个人认为:培养人才就是我的教育梦,我希望山里的娃娃都能走出大山,走出大山的孩子都能不忘本,回来反哺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