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娅
前不久,27岁的小蒋从重庆辗转至上海,跳槽到一家很有名气的景观公司,新东家开出的薪酬不低,足够他在“魔都”上海养活自己,不仅看得起电影吃得起大餐,有空可以外出旅游,还能够时不时给远在云南的父母寄点钱。3年前,小蒋从西南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开过画室,当过老师,做过设计,经历颠沛流离的3年之后,生活已经步入了正轨。
和当年为前途发愁的小蒋一样,今年史无前例的699万毕业生也正在炎热的天气里为找工作焦躁不安。毕业生中有一群人,他们的名字有些文艺——美术生,四年前,他们背着自己心爱的画板、乐器踏进艺术的殿堂;四年后,又必须面对艺术和现实的艰难抉择,艺术似乎是一扇“窄门”,隔着现实的困境,和他们遥遥相望。
艺术这条路
2010年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陈诗源,现在常德市园林局上班。“在同班同学中,我的工作算是最稳定轻松的,虽然有些拘束,但是有保障。”陈诗源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
一则报道显示,因为面临生存压力,百分之七十的艺术生选择改行,仅有少数专业能够实现就业对口,如某戏剧学院舞蹈专业24名本科生,只有不到10人从事了和舞蹈相关工作,其他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有同学完全改行,自主创业或者自谋生路。能够就职于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进入到体制内,无疑是毕业生最好的选择。但现状是需要美术专业生的机构部门少得可怜,若抛弃专业特长与其他专业的考生一起考试,艺术生显得毫无优势。
另外,一部分传统艺术类毕业生在培养方向上就是出来当老师,但是市场上的这类师资需求却比较有限,通过各地的教师招考,进入编制也并非易事。
体制之外是否天地更宽?毕业于海南大学设计系的小薇,毕业之初还满是热情,应聘到一家儿童美术培训机构任教。可是一上班老板就告诉她,留下来的条件是拉到生源,拉不到生源她就没有收入,这和她“美术老师”的理想相去甚远,只能另谋生路。“毕业到现在,都在打混吧”,小薇现在寄居在父母家,偶尔会找一两份兼职,但多是销售。稍微好一点的设计公司,面试的第一题都是“有工作经验吗?”“在学校画了四年画,上街发了半年传单,算不算工作经验?”小薇无奈地说:“我们都没有机会来积累经验。”
不久前,上海市教委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低。麦可思公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在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而且他们的离职率最高,为54%。
毅然改行,灵活就业,成为了当下很多艺术生无奈的选择——至少可以避免把学生栓死在专业的弊端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工业设计这类新兴行业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大,同时提供了大量岗位,对于艺术生来说,不失为工作机会。
残酷生态
前不久,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24岁的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死亡,此前他已经连续加班了一个月。奥美是中国广告行业的领头羊,创造了许多令人称奇的广告创意,年轻热血、充满艺术细胞的年轻人正是广告公司的生力军。
广告人、传媒人、新闻人等名头听起来自由洒脱又有“文艺范”,却是公认的高压行业。“一份设计需要加班开几十次讨论会,按照各方意见修改几十次,办公室里经常整夜灯火通明。”记者的设计师朋友自嘲到:“那个QQ永远在线,但永远不说话的人,一定是在赶方案,千万别抖他,因为他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蒋认为从事景观设计专业,比起纯艺术来说应该比较有生活保障一些,但同样都会很辛苦。朝九晚九算是幸运的,生活规律和常人不一致,自己也担心以后的健康问题,但是因为喜欢也只有坚持。
应用艺术要听从市场和客户的指挥,纯艺术会不会纯粹安逸许多?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小星签约了杭州某画廊,从事职业油画创作,通过画廊销售或者参加一些拍卖会维持创作和生活,每年出去外地采风几次。相对于其他一些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艺术家来说,他的生活压力不算大,精神压力却不小。“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天分啊,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啊,但又发现除了画画别无所长,所以也只能破釜沉舟地干下去了。”
“收入多少,全凭能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搞设计很看重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同一家公司的设计师,月收入低的只有3千,高的可以过万,若是成为创意总监年收入更高。”做纯艺术的收入有所不同,小星说:“我们的收入谁都知道,很难有个准确的估计,这都含有运气成分。运气好的一年轻松几十上百万,运气不好的时候四季吃面条。”
记者随机问了几位美术生,当年学画画、参加艺考的花费有多少。他们的估计都是十万元以上。“成本收回来了吗?”陈诗源笑道:“哪能那么快收回成本,高中时参加培训一次就是几千元,四处赶考花费更多。现在我有同学在培训机构当助教,一个月忙下来,也不过是二千多点的收入。”陈诗源发现,毕业三年后,很多同学已经转行,不再和美术有交集。
学习艺术的孩子,内心或多或少希望自己能够纵横天地,在艺术上能有一番作为。他们追随着活跃于艺坛的大腕,蜚声国际的大师,怀揣着梦想,纷纷走进了艺术专业的大门,企盼有一天功成名就。但现实是,这些艺术生不仅极少数成为歌唱家、画家、演艺明星,甚至连普通的画师、歌唱演员、舞蹈演员都做不到,能够进入专业歌舞团、画院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只能当一名最普通的职员,为生计奔走。
推开“窄门”靠信仰
如果扛得过压力,“窄门”之外还是风光无限好。经历过几年的迷茫彷徨,李萱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是满意的:刚开始工资刚够吃饭,现在收入可观,还可以自己画些画,参与各种艺术方面的活动。“工作和生活,跟艺术圈有某种重合,有很多朋友是艺术家,自己也算是圈中人”。
工作中,她对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了解,“有一小部分人过的还是比较风光的,展览很多,名利双收,让人羡慕!但大部分还是比较辛苦的,在你的作品还没有得到认可的情况下,会有比较压抑的感觉,做艺术也很寂寞,要能耐得住,静下心创作。”
因为离艺术很近,艺术生们大多能抱持一颗赤子之心,愿意经受生活磨砺,并将之视为幸事。小星淡定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历练和情感挣扎,他的心才能更有内容,当然最好这种太折磨人的生活状态不要维持太久,否则会有可能导致人格扭曲或者心理变态。艺术也有规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种自然发展的状况是最完美的。”
成功的总在少数。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做了,这才是艺术的热情!小蒋说,他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现在目标很明晰。希望有更多的尝试与挑战,不希望一成不变的铁饭碗工作,那样虽然很稳定,但不是所追求的生活。或许以后老了,动不了了才会想要稳定下来。”
艺术需要天赋,也和后天的努力分不开。想要在艺术的路上走下去,最基础的生存技能要掌握,好好学习相关知识,能够技压群雄自然不愁温饱之难。著名女画家谢丽芳说,热爱艺术的人,骨子里有一股疯狂劲,用这种劲头去工作,去奋斗,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