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曹迪娟 通讯员 郑发祥
“湖南老科协”,在会长熊清泉老书记的率领下,17.2万名会员执着地奋斗着,绘写出晚霞红满天的美丽画卷,抒发出“谁说年迈不值钱,人生价值在晚年”的冲天豪情,被誉为“可敬可信可用的编外科技大军”。为了向社会展示湖南省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贡献,我们特开辟《编外科技大军风采》专栏,集中报道“省老年科技精英”、“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的优秀事迹,他们既是广大老年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更是省老科协创立20年来努力服务、无私奉献的缩影!
“科技110”第一人
5月正值水稻生长旺季,也是病虫害高发季节。72岁的省老年科技精英、高级农艺师王定国起了个大早,先后来到茶陵县枣市镇、界首镇、马江镇进行实地考察,察看了30多丘农田的情况后,王定国对防治方法早已心里有谱。经过一个小时的研究,他开出了防治处方。处方交到县农业局植物保护公司后,防治用药便可在月底送达各村。
1964年,王定国从常德农校植保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株洲茶陵,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01年,他戴着“湖南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退休。
退休后的王定国加入了茶陵县老年科技协会,担任副会长。他集结一批农业战线上的资深老专家,在省内率先创办“老科协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并向全县农民开通了热线服务电话,公布了专家电话号码。农民一旦有求,专家们立即奔赴现场,风雨无阻。
很快,“老科协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成了农民口中的“科技110”。科技服务中心也迅速在省内其他县(市)建立起来。
11年来,“科技110”采用电话答疑、坐堂接访和上门服务等形式,累计接受农民咨询1.6万人次,上门现场指导2650次,为农民解决了大量难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达4.2亿元。
引进“超级杂交稻”
“要突破粮食单产徘徊的局面,就必须引进和推广先进的优良品种,实行品种更新换代”,在粮食生产上,王定国具有超前意识。
2004年,在当时超级稻种子紧缺的情况下,他到省杂优中心引种。省杂优中心的领导和专家被其“老有所为”的精神感动,从有限的示范种子中挤出一亩种给茶陵。经过精心培育,一亩示范田获得了亩产650公斤的好收成,比其他品种增产30%以上。
杂交稻每年更新换代,王定国便每年到省杂优中心引种,并在下东、马江、枣市等粮食产区设立多个示范点,示范点均大获成功。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超级水稻在全县顺利推广。仅2011年,全县推广超级稻55万亩次,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1.5 %。按每亩增产80公斤计算,共增产粮食4400万公斤,价值1.05亿元。今年年初,王定国又引进了4个杂交稻品种,在两个村的310亩农田进行试点。
“大面积示范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全省很少见!”省杂优中心邓启云博士到洞头村考察时,目睹水稻丰收盛况,忍不住赞叹。
培养“当家农民”
提起“种粮大户”李三明,茶陵县几乎家喻户晓。三年前的他,靠着7亩地勉强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随着“农村耕地流转”热潮,李三明承包了大量农田。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成了他最挂心的事。2010年,他参加王定国开办的技术培训班,掌握了杂交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和盘育抛秧、配方施肥、浅控灌溉和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2011年,李三明123亩的水稻平均亩产540公斤,比培训前的2010年增产31.9%。如今,李三明一家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
培训班是王定国为了普及病虫防治技术,使科技下乡入户而开办的。他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编写实用性教材,将室内教学与现场操作结合起来。为了不耽误农民生产,他将培训班从乡镇开到村,农民们上课方便了,积极性也提高了。截止到目前,今年参与培训班的人数已有900余人。
随着病虫防治技术的普及,早晚稻病虫损失率被控制在2%以下,年年获得丰收,每年从虫口夺回粮食60至80万公斤。与此同时,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情系三农,忠诚卫士”,这八个大字被牢牢绣在马江镇麻石村村委赠予王定国的锦旗上。这几个字也是王定国49年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村、农业、农民贡献科技智慧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