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娅
据报道,北京的航天工程师燕兆时为了不让200多名孩子失学,辞去职务,成了昌平一所濒临解散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当他问一年级孩子“长大以后的理想”时,很多孩子回答,想当科学家、艺术家、舞蹈家。问五年级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们却回答,想当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
当啤酒推销员、保镖、清洁工,作为理想也许显得过于朴实,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并无不妥。一个成熟的社会,本就需要各式的工作。立志成为一名推销员、清洁工,并在这个行业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值得称道的梦想之路。
问题出在哪?问题是这些孩子不是没有梦想的能力,而是没有梦想的勇气。一年级时,他们懵懂无知,相信书本和老师口中的未来。但是到了五年级,这群孩子已经早早地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书本、老师口中的精彩,和他并没有太大关系。
他们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像一只只等待蜕变的丑小鸭,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办法升入好的高中、大学。许多打工家庭甚至供不起孩子读书,只能让孩子辍学。他们中有不少成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走上父母的老路,继续为了生计奔波。
如今,校长燕兆时把学校更名为“小天鹅”, 因为他不希望打工子弟学校只是重复地制造农民工二代,而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都是小天鹅。燕兆时大义的付出很感人,但是我们都明白,仅仅一个燕校长并不够,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更多热心人士、公益团体的帮扶;需要政府长远的、全面的、体系性的规划;无论是当科学家还是清洁工,只有教育公平的雨露阳光,才能让他们的理想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