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元崇 杨晓丽
对农村的学校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而言,美术教育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由于缺乏专职的美术老师,孩子们即使拥有精美的美术课本,但学习美术课却是一个遥远的梦。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用笔去描绘他们童年的快乐与烦恼,很多人在努力着,“蒲公英行动”就是其中一个。十年来,“蒲公英行动”的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这项行动的发起人名叫谢丽芳,湖南隆回人,画家。
保护孩子绘画天性
1998年冬天,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儿童绘画考察多年的画家谢丽芳进入湘西,与她同行的还有当地教研员,以及同样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陈卫和。在一所村级小学,他们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画,没有纸笔,孩子们就画在石头上、墙上、门板上。
孩子们的画震撼了谢丽芳。在她的眼里,儿童美术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绘画天性。那些原生态的儿童画正是孩子们生命的律动,是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还有一个更让谢丽芳震惊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些偏远的地区,美术教育似乎是一片空白。谢丽芳一直以为农村和城市一样,老师可以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材料,比如让孩子用宣纸画国画,对很多农村学校来说,或许没人知道哪里能买到宣纸,更何况,老师中很少有人能画国画。
这段经历改变了谢丽芳的生活轨迹。她不止一次地对陈卫和说,我们不能扔下湘西的孩子不管。作为画家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她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把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偏远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蒲公英种子从湘西飘起
农村孩子要获得平等的美术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开始。谢丽芳把目光投向自己较早进入的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这个边远的高寒山区希望小学有个叫龙俊甲的专职美术教师。谢丽芳和学校校长商量后,把龙俊甲带回长沙,手把手教了一个星期。后来,这个学校成为谢丽芳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坚实的基地。
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次研讨会中,腊尔山希望小学作为研讨会的观摩学校,接待了来自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
这次研讨会让谢丽芳意识到,仅仅靠她来培养十来个教师,甚至更多,也是不够的。她应该做的是建立一个模式,使农村美术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
2003年7月,一个名叫“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白沙希望小学正式启动。谢丽芳是项目的主持人。她开始开发新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培训校长教师。
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蒲公英行动”以湘西为试点的首期项目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对民间美术有深厚感情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骨干队伍。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蒲公英行动”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苏五个省份进行由点到面的逐渐推广。
到今天,这项行动已经延伸至陕西、内蒙古等11个省份,建立了艺术实验基地80多所,设立了皮影、面塑、泥塑、土瓦版画、傩戏、苗族服饰等各类子课题80余项。
著名画家、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何韵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谢丽芳和她的团队对孩子的巨大影响:连彩色粉笔都买不起的孩子过去要学美术是一种奢望,但现在,当他们可以用草编动物、用泥做人物、用草纸撕成图形、用树皮画出脸谱的时候,他们的眼睛看向我们时,就不仅仅是单纯,还有自信和欢愉……孩子们有这样的童年经验,未来也会更加热爱生养他的故土,珍视他们的民族和民间艺术。
期待蒲公英因风飞扬
在“蒲公英行动”的第三期中,有更多的年轻人进来了。除了一直支持和关注“蒲公英行动”的学者专家,现在共有近20个年轻人,他们中既有大学的老师,比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张容舟副教授和谷炽辉老师,也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
谢丽芳很感动,在她看来,这些孩子辈的学生就是蒲公英的种子,他们将会把她所构想的一切慢慢实现。
一个又一个地区课题结题证明,“蒲公英行动”探索在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艺术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保证更多孩子获得美术教育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湘西的课题实验具有国家教育的意义,它的延伸将使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坚信“蒲公英”的种子必将播撒在中国大地。
资料链接
“蒲公英行动”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成就未来”工程之一。它是在中国美术家少儿艺术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由众多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领导参与的大型科研活动和教育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