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

第A3版
连线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为少年博士情感异化埋单
记者 姚瑶 唐雯娟 李果

    当年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张炘炀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资料图片

    记者 姚瑶 唐雯娟 李果

    16岁,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在高中就读,但张炘炀已是北航博士。10岁成为北航的本科生,13岁硕士,16岁博士,张炘炀的入学年龄之小连创了3个全国之最。然而近日,这位小“神童”再次走进全国公众的视野,却是因为他以论文答辩要挟父母全款在京买房。

    让国人反感的不是“神童”开始赤裸裸地谈及房子和票子,而且毫不体恤父母的丑行,致使曾经光环与掌声追捧的张炘炀一时间成了舆论声讨和指责的对象。同时,一场关于超常教育可不可取、张炘炀现象如何剖析的大讨论也由此而展开。

    教育失败的缩影

    对比台湾一位校长所倡导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书的目标是责任”、“道德教育必须以国家教育为前提”、“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这些教育观来看,这位中国最小博士生已然是教育失败的一个缩影。

    ——网友 老张

    张炘炀的言论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教育失败的缩影。在不少网友眼里,他只不过是目前教育功利化大环境下的一个产品。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城市户口、买房子、有份好工作。真正为了知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甚或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而去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难怪有外媒评价:中国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非常薄弱。”网友鱼落雁认为,真正值得忧心的是整个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机构不再为孩子树立为国家、民族兴亡而学习的远大抱负,金钱才是硬道理的功利性氛围却在整个社会弥漫。

    “前有小博士,后有绿领巾。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环环相扣的功利化目标指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上好学校,上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高收入……为了确保学生不跑偏,又设置种种压力与竞争机制,引导他们朝着所谓的成功境界冲刺。有太多的孩子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一些早早就能脱颖而出者就成为所谓的神童。”网友遥望指出,神童之所以能够走进大学,得益的就是教育、考试、招生的惟分数论。张炘炀智商虽达到了博士水平,但情商还停留在16岁的阶段。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滋养,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硬伤。“功利性的教育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尽管他们初看起来姿态万千,风光无限,但终究没有生命力。”

    神童情结的悲剧

    “张炘炀说他想当王者。王者主宰命运,王者就是自信,但已经在读博的他为何就没有用知识改变生活的自信?原因还要从爹身上找。在他还没有成为人上人之前,已经在家中把他供奉成了人中之王。他父亲主张失败者没有人权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教育下,张炘炀最终被逼上绝路。我们从张炘炀身上看到很多不是,怪谁?爹!”

    ——网友 蓝天飞恋

    中国家长的神童情结由来已久。即使不少昔日备受关注的神童后来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家长的盲目追求也并未消减。为了让孩子成为神童,不少人甚至不惜花十几万元送不到1岁的孩子参加所谓的神童培训。他们甚至务实到不再牢牢盯住天才这个本身就无法明确定义的概念,而是关注了实实在在的高考分数,让孩子整天学习学习再学习。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心理,但一定要逼着孩子没了童真、没了童年、没了自己的理想吗?”网友鑫誉直言:“许多家长口口声声说着一切为了孩子,其实所做的一切却是为了填补自己的人生遗憾。张炘炀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为了这个孩子,十几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张炘炀幼时迷上小说《西游记》,被父亲没收并训斥;大学时迷上网络,父亲气得连夜步行50公里从北京走回廊坊。他们宁愿过着这样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却不愿意在孩子险些不能完成硕士的学业,甚至因此有过自杀念头之时给予他心灵的安慰,告诉他就算是学业失败也有广阔的人生。他们从未给孩子选择权,全凭个人好恶强制指导。

    大家都说张炘炀言语中透露着自私,但有没有人想过一个16岁的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他的家长是否告诉过他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奉献?当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只要成绩好,对父母提出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还能不自私么?张炘炀父母的选择是一个赌局,以失去孩子和自己的正常生活为赌注,虽然前半段风光无限,今后的路,却无人能知。”

    社会现实的残酷

    “从张炘炀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快速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给他带来的,是超速生长出的迫切感和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见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对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网友 博识后

    “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张炘炀在节目里反问主持人的话,也曾是我的心理话。大多数人都在指责他的功利,但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自己16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现在周围16岁的孩子在想什么?除了年龄优势,张炘炀就是一个普通的博士生,很快就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如果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又该去哪里呢?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理智成熟的我们尚且感到迷惘,又何必苛求一个16岁的孩子?”网友李逢静说。

    参加工作不久的网友琳琳坨也认为,不是神童出了错,而是社会生了病。“在一个房价很正常的社会,也许神童的要求并不过分。在一个房子没那么重要,不能决定未来、也不能决定幸福的社会,也许神童并不会有必须买房的想法!所以,并不是神童的要求过分,而是因为房价太高,房地产市场太畸形,让一个16岁的孩子都深受其害。”

    给神童多一些空间

    “发现一个天才不容易,让一个天才顺利成长,更加不容易。不管张炘炀父母采取的培养方式是否得当,毕竟这个天才还在跌跌撞撞的成长中。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既不要为天才的一点成就而高声喝彩,也不要为他们的一点挫折而轻易否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这才是对天才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网友 朱胥男

    “曾看过一个笑话:父亲问我人生有什么追求?我回答金钱和美女,父亲凶狠地打了我的脸;我回答事业与爱情,父亲赞赏地摸了我的头。

    如果这个最小博士在回答记者的问话时说‘我认为我所追求的成功就是做一份好事业,与我的父母一起结束北漂的生活’,那么现在可能是铺天盖地的赞誉,而不是指责了。”与媒体的一致声讨不同,在讨论中不少网友认为,张炘炀的言论不过是一个少年的年少轻狂,不用上纲上线。

    “谁没有年少叛逆的时候?尤其是在对社会和自己的认知还处在并不稳定的阶段时。张炘炀恰恰就是处于这样一种阶段,这跟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张不过是说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已。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确实有问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好好教导他,促使他走上正路,而不是一味指责,让他失去了生活的空间。”网友潇湘子在讨论的最后说道。

    编后语

    张炘炀让我联想起《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少年科学天才,小小年纪就已经是大学的客座教授,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小小的感冒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因为偏执,所以能给观众带来很多笑点。

    谢尔顿的幸福在于,有几位包容他的朋友,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家庭环境,且生活在一个幸福感高、竞争力并不那么严峻的社会。这些恰恰是张炘炀所没有的。

    电视剧终究不是现实。达尔文老早告诉过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等待他的结局只有灭亡。知识固然重要,但再多的知识也比不上人生的阅历。看到这里那些急于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让孩子一味学习的父母,也应该清醒,自己所做的一切,早已偏离“让孩子幸福”这个最初的梦想太远太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
   第A3版:连线
   第A4版:校园
   第A5版:纵横
   第A6版:杏坛
   第A7版:视点
   第A8版:关注
   第B1版:综合
   第B2版:科普
   第B3版:健康
   第B4版:广告
   第B6版:师说
   第B7版:成才
   第B8版:攻略
   第C1版:论坛
   第C2版:研讨
   第C3版:策略
   第C4版:论坛
谁为少年博士情感异化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