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

第A3版
连线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辛亥革命》
展现百年风云

    图为孙中山与孩童嬉戏场景。  资料图片

    图为徐宗汉为黄兴包扎伤口的场景。  资料图片

    实习记者 陈丽斯

    历史大片《辛亥革命》的上映,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年代。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社会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

    剧情梗概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让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到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走不通的。于是,辛亥革命诞生了。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一大批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希望将国外成熟的资本主义体系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取长补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不懈努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可歌可泣的武装起义。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只求真理与民主得以实现,前赴后继,引发了震惊海内外的中国社会伟大变革。

    1895年——1910年,革命党人发动了数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人相继牺牲,革命陷入谷底,1910年底革命开始活跃,孙中山海外秘密召集同盟会骨干,与黄兴、徐宗汉这对“假夫妻”一道在广州发动起义,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被清政府大肆剿杀,其中从容就义的有林觉民等一批优秀的革命者,黄兴也深受重伤,徐宗汉等冒着生命危险收葬了72具英雄遗体,史称“黄花岗起义”。

    清政府加紧与外国帝国主义勾结,企图一举灭了“革命余孽”,卖国行为愈演愈烈。

    在中国领土惨遭列强瓜分,清政府对帝国主义俯首帖耳的时代背景下,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纷纷开展保路运动,为武昌革命的爆发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革命党人顺应形势推波助澜,积极策划战争部署,革命道路充满希望。同时,激励了正在斗争的战士和在观望中的人民,全国得到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革命党人更加活跃,距离武昌起义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已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的管辖,宣告独立,立宪派也主张革命,彻底击溃了封建统治的生存命脉。而孙中山顺势提出著名的“三民主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支持。武昌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爆发,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破了帝国主义侵吞我国土、奴役我人民的黄粱美梦。

    自此,革命进入南北对峙局面,唐绍仪和伍廷芳分别代替南北双方坐下协商,终于决定支持共和政体,同年,孙中山当选首任大总统,但他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让革命果实不落入别有用心的列强手里,孙中山最后表示愿意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条件就是袁督促清帝退位,促成共和。

    辛亥革命彻底革了“清政府的命根”,建立共和体系,顺应了全世界民主复兴的社会潮流。

    看点纷呈

    看点1:民族精神至上

    谈起《辛亥革命》这场电影,首先得提到导演张黎这个人,从《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以及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好片《人间正道是沧桑》,近些年无疑都是纪实片中的巅峰之作,甚至影片的建树到达了其他导演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张黎俨然成了正剧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专业户”,而影片中戏骨强大阵容的真情演绎,让以厚重为主基调的“流水账”纪实片顿时增色不少。《辛亥革命》就是经典作之一,从广州起义到武昌革命,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临时大总统的确立,袁世凯狼子野心复辟帝制等等。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辛亥革命》是概述1911年到1912年的故事始末,如果说单纯的铺陈叙事,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导演巧妙的穿插历史人物的感情纠葛,深情对话,理想表白,紧紧抓住观众的内心,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人物塑造是戏中的重心所在,集中体现了革命豪杰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整体风貌和“打落牙齿和血吞”的英雄气概。

    无意渲染,无需解释,自圆其说,鲜明面目自成一体。

    与以往的历史鸿篇巨制的差异,在于不是拘泥于历史细节,而是体现伟大的历史精神,紧扣剧中重要角色迥异的历史命运,情节上层层推进,逻辑思维缜密,丝毫没有空洞与牵强之嫌。历史片虽然起源历史文献和历史教材,但是脱离了纸张的平淡无奇,影片浸染了浩瀚历史汪洋的滚滚巨浪,艺术鉴赏的再加工让电影主题得到了质的升华。

    张黎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重”,决定了作者的态度,“精神”,决定了作品的品质,《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恰在于这一字一词,也正是因为作者们致力表达的“精神”之“重”:牺牲、奋斗、历史担当……才使得这部影片具备了真气与灵魂。

    看点2:徐宗汉与黄兴的战火情缘

    全片中,许宗汉频频“露脸”,从始至终不见宋庆龄的影子,而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感情丰富,爱恨分明,虽然与黄克强的爱情在影片中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但将女强人的形象勾勒传神生动,作为革命党的成员之一,她拥有着非凡的革命信念,同时具备女性情感细腻的另一面,与丈夫从相识、分别、相聚、再重逢,三次别离和三次再聚,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已经将这个女人铸造了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跳跃式的感情推入,让观众以点带面的了解他们多彩的感情世界。

    按理说,作为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那么他的夫人宋庆龄理应是该片的核心人物,但是徐宗汉却成了整部片的主线,张黎的解释是:“宋庆龄的父亲跟孙中山也是好朋友,但在1911年的时候,孙中山还小,那时候宋庆龄还没有进入到孙中山的政治生活中来,所以更多写的是孙中山和黄兴。”至于针对徐宗汉的大篇幅的介绍,张礼表示:“黄兴的个人情感生活比较丰富,徐宗汉这个人在当时已经是革命党的成员之一,做党的工作,他们那段情感也是生生死死的很有意思,所以给树立了这样的一条情感线。”

    看点3:革命气息浓烈,牺牲是主题

    《辛亥革命》以激烈的战争开篇,而战争就意味着牺牲,革命应运而生。血染黄花岗、海外募款、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南北和谈、创建共和制、清廷退位等宏大历史事件穿插着革命烈士的壮烈牺牲。以黄花岗起义损失最为惨痛,徐宗汉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哭得撕心裂肺,令人心酸不已。这些为国捐躯的起义者中有的年轻有为,有的家财万贯,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家庭美满,为了求得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一线生存曙光,铤而走险,甚至付出奉献生命的沉重代价,如革命英雄林觉民留下“与妻书”后慷慨就义,“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后从容赴死,清政府虽扼杀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却如尖刀直插清政府的心脏。

    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真情演绎,演员饱含热泪的角色诠释,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牺牲的悲壮,或许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英雄主义,什么是精忠报国。

    看点4:成龙“真枪”不输“实拳”

    张黎导演的这部历史巨作耗资数亿,尤其着力打造气势磅礴的战场,整部戏炮火连天,还原了当年辛亥革命的激烈斗争。但是编剧并不仅仅表现血腥的战斗氛围,而是通过安排黄兴和徐宗汉的悲欢离合,隆裕太后的“招牌妙语”等一系列画面,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之有血有肉,从而达到为战争片段润色的目的。

    野战、水战、巷战尽显成龙大哥的飒爽英姿,作为黄兴的扮演者,带领士兵冲锋陷阵,迎接“真枪实弹”的洗礼,成龙将黄兴的枪功“玩”到了极致。在拯救受伤士兵,指导军事部署方面也力求做到了无懈可击。在一次激战中,黄兴被子弹射飞了两根手指,但他毫不畏惧,更加英勇的战斗,成龙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满腔热情与愤怒转化在了一只不起眼的“手枪”里,狠狠过了一把“枪瘾”。

    考虑到成龙是“武打片”出身,强项是打斗,影片特意为成龙量身定制了一个桥段:孙中山首次回国,遇到刺客,被细心的黄兴察觉,为保护孙中山,黄兴与刺客近距离的较量,赤手空拳将其制服。片中,头戴鸭舌帽,身穿风衣的黄兴动作敏捷,出手有力,重现了成龙大哥经典武打片中的雄风。

    当然,辛亥革命的斗争场面更多还是以“枪战”为主,黄兴领导的起义接二连三,硝烟四起、枪弹横飞的纪实画面刺激了每一个观众敏感的神经,血肉模糊的革命烈士倒下了,场面异常逼真生动,让人看后唏嘘不已。张黎表示不想美化战场,“只想尽力将战争的残酷与革命军的英勇写实地表现出来”。这些表演,成龙都不负导演和观众厚望,生动地诠释了黄兴勇猛异常的英雄形象,“真枪实弹”的精彩演绎颠覆了观众往昔对成龙只卖弄“实拳”的定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
   第A3版:连线
   第A4版:校园
   第A5版:杏坛
   第A6版:纵横
   第A7版:视点
   第A8版:关注
   第B1版:新闻
   第B2版:科普
   第B3版:文化
   第B4版:湘韵
   第B5版:健康
   第B6版:师说
   第B7版:成长
   第B8版:攻略
《辛亥革命》
展现百年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