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瑶 杨晓丽 通讯员 石先铁
3年前,怀化市许多学校不乏这样的场景:八九十个学生挤在教室里学习,空气污浊、活动空间小;老师用扩音器讲课,想与学生近距离互动都成问题。而如今,这样的大班额现象在怀化市城区已基本消除。
9月30日上午,怀化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瑜做客湖南教育网、本报、新浪微博等联合主办的“局长谈教育”在线访谈栏目,专门就消除大班额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他看来,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给大班额消肿,不仅要增加学位,还应该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上下苦功。
小财政办大教育 城区学校大扩容
主持人:提到大班额,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家长可能都有切身体会,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每到开学都是人满为患,学校只能超负荷编班,您有没有碰到这种状况?
黄瑜:当然。2008年怀化城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为67人,初中平均班额61.6人,班额最大的达到103人,按标准班额计算,当时城区共缺少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主持人:但是我们了解到,在短短几年内,怀化城区大班额可以说是完全消除了。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
黄瑜:我们制定了《怀化城区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08-2012年)》。2008-2012年内要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20个,投资6.9亿元,新增学位26000余个,补充师资900人。
怀化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小财政要办大教育,非常不容易。我们主要采取挤、扶、引、配、补等方法保证资金投入。所谓“挤”就是严格落实教育强市经费投入,财政千方百计从紧张的资金当中挤资金保教育。2008年到2010年,仅怀化市本级城区教育项目建设性投入就达2.01亿元,是前五年总投入的近10倍。“扶”是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目前怀化城区有8400多名学生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减轻了财政办学压力,为此,我们争取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引导、鼓励他们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吸引学生就读;“引”是引进社会资金办学;“配”是指用配置土地收益筹集教育经费;“补”是积极补充教师。3年来,怀化市直接、间接投入教育资金75.43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750多所,增加学位27500个。
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上下苦功
主持人:我们都关注到,在城区大班额凸显的同时,农村教室空荡荡的,可以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催生了大班额。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黄瑜:我想如果农村学校能够和城里一样,那么谁都愿意就近入学。但因为农村学校太多,全市2000多所学校,80%在农村,都要建得像跟城里一样的,就目前条件而言还很难。现在怀化正在以每年50—60所的速度,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改造工程。与此同时,努力改善农村教育质量,不少农村学校的生源也慢慢多了起来,这需要一个过程。
主持人:说到师资问题,日本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轮岗制,教师不会在同一个学校待太久,避免了优质教育资源全集中到少数名校。我们能否采用这样的制度化解大班额?
黄瑜:老师进行轮岗,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我也有我的观点。教育均衡是使每个学校都能够达到相对发达的一个程度,而不是简单地把优秀的老师调到薄弱学校去,把好的减弱一点,差的补强一点。只有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达到真正的均衡,所谓的择校热才会真正降温,大班额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主持人:那怀化市在农村学校提质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黄瑜:首先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这一块,怀化市委已经出台了文件,增加农村教师待遇,鼓励年轻教师去农村任教。其次是教师培训。虽然按照原则是5年轮训一次,但市委书记在调研时指出,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3年轮训一次。我们还积极组织教师去教育发达地区学习,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推进新课改。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怀化的财政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怎么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会浪费呢?
黄瑜:我们的五年计划就是充分调研,根据区域布局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教育层级的需要来做,而不是谁脑袋一发热就做,我们完全是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每实施一个项目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接受群众监督。所以,请这个网友也放心,我们穷人肯定会打好穷算盘的,会把每个铜板都用好。